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开启。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是“星算”计划首发星座,由国星宇航研制的12颗卫星组成。卫星配套了人工智能载荷,还搭载了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
当前,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增高,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大,回传至地面后再处理会影响数据应用的及时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通过太空计算,在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数据处理再下传,将助推产业发展。
首发星座的每颗卫星都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将探索验证数据实时在轨处理,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这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