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去”到“融进去”,数字经济扬帆“出海”正当时。作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之一,7月3日,数字经济出海国际合作论坛举行。论坛充分发挥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引领效应,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项目创新协同、共建产业合作枢纽,构建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出海合作产业生态,共享数字经济巨大机遇。
北京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已达27个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是数字经济应用与创新的重要沃土,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更加坚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二级巡视员傅永宝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网络、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截至3月底,全国5G基站总数达到439.5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75.9%,千兆宽带用户达2.18亿户。
数据的流动,如同新时代的“丝路驼铃”,跨越物理边界,连接全球智慧。国家数据局国际合作专班一级巡视员李欲晓表示,中国出海企业日益增多,数据跨境流动场景与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国家数据局已完成北京、上海等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的备案工作,对汽车、医疗、零售、种业等17个领域的数据出境便利化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核心承载地,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创新高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突破2.2万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核心产业营收超3000亿元。
“北京还率先探索城市级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目前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已涵盖27个国际城市。”他表示。
数字化转型新需求带来合作新机遇
“数字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会停止。中国数字经济与世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荣誉理事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在论坛上表示,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数字经济出海浪潮中,创新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丝绸”和“瓷器”。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认为,全球数字化转型产生很多新行业、新需求,如云计算、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这都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输出和商业拓展空间带来新机遇。
今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代表团曾到访巴塞罗那,展示北京在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本次论坛上,巴塞罗那副市长乔迪·巴耶斯在视频分享时透露,2026年将与中国开展多项互访及企业交流活动,重点将聚焦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就北京而言,尤其期待深化与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合作关系,推动一些合作协议落地,为两地经济与城市发展创造共赢价值。”他表示。
不光要“走出去”,企业出海还要真正“融进去”。BP商业伙伴创始人国秀娟认为,“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征程的第一步,“融进去”则是这场远征的第二步关键跃迁。
出海势在必行,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坦途一片。实际上,企业尤其是数字经济企业出海,背后还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信息壁垒、法律财税合规、国际化人才短缺等成为共性“痛点”;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企业由于特殊的行业属性,使其在垄断认定、数字税收、隐私保护等问题上,需应对数据安全合规的挑战。
赵厚麟建议,相关各方应共建“海上”生态。政府、企业、商协会、服务机构、国际和地区组织要携手合作,提供包括市场分析、法律咨询和援助、本地化运营、投资风险评估和保护等一系列护航服务,助力企业稳健出海,在海外市场正常经营。
服务基地升级助力企业高效出海
这样的企业出海服务生态,北京已在探索。一年前,2024年7月3日,全国首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一站式服务数字生态出海的创新平台——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正式成立,落子大兴区。
这一年来,出海基地聚焦企业“痛点”,率先推出包括空间载体、商机资讯、海外推广、合规保障等在内的八大核心服务,构成了助力企业出海的全球化“快车道”。目前,出海基地已集聚百余家数字领军企业,服务8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数据跨境合规效率。
大兴区常务副区长郭文杰表示,出海基地正推动大兴向数据、技术、服务、规则高效流通的数字新国门跃升。
当日,现场举行一系列签约,让出海基地的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大兴区四方签约,携手在出海基地打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字友好和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友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北京市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数字丝路会客厅也在当日启动,助力数字经济企业更加便捷、高效出海。高伟达、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现场签约入驻出海基地,加速壮大出海生态产业链。此外,为全方位赋能数字经济企业全球化发展,管理、数据、技术、人才四大要素服务站也正式入驻,进一步完善出海基地“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记者 孙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