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靠技术突破,更需比拼耐心与决心。今日中国支撑核心技术创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已极大跃升,相关政策举措也在不断完善。抓住核心技术这一命门,瞄准短板、善用优长,沉心静气自主创新,机器人产业定能早日实现关键一跃。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日在北京启幕,一场精彩纷呈的“机器人总动员”再次吸引全球关注。据悉,人形机器人是本届大会的绝对热门,相关参会企业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很少有产业能像机器人这样强烈且持续地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20世纪50年代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诞生起,无数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在这一领域耕耘。我国自2006年首次将机器人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以来,机器人产业开始奋起直追、突破赶超。尤其今年以来,春晚机器人秧歌舞全网刷屏,机器人马拉松赛、拳击赛接连开锣,产业发展更迎来一个又一个“中国时刻”。种种火热场景,刷新人们的认知,更映照着中国实力——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产业发展稳稳站在全球第一梯队。
这场创新浪潮中,北京始终立于潮头。目前,北京拥有4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其中包括50多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籍机器人“天工”等,在全球各类赛事中表现优异。犹记得,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前,有专家还犯嘀咕:“这能行吗,我们要成为一个中心?”不过短短十年,类似疑虑早已烟消云散。亮眼的成绩、不断地超越,靠何而来?
当下,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形机器人更被认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北京早早布局、稳扎稳打,从孵化我国首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到诞生全球第一个通用智能人,各个关键技术不断在北京加速革新,集聚效应极大凸显。与此同时,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的“双百工程”,壮大“耐心资本”扩容创投资金,首创机器人未定型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奖励政策……北京的“软环境”与“硬支持”,助力着无数创业者安心奋斗。
机器人的发展热潮,源于技术跃升、政策驱动,也源于需求牵引。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不只是实验室的“宠儿”、大会上的展品,更有着丰富且广阔的应用场景。工业机器人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再看民生领域,公园里机器人已干起清扫、消杀、巡检等工作,医院里多种手术机器人产品装机试用,学校里辅助教育机器人正进行课文领读、多语对话。放眼未来,伴随老龄化上升,以及人们生活追求的品质化、个性化,机器人产品将在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领域加速落地。
据有关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年至2035年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前景光明,但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当前,在AI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开始能真正读懂环境、自主决策交互,但其能力缺陷也很明显,一些机器人的电机、传动机构、“小脑”运控等方面的短板还很突出。除了全球共同的技术挑战,中国机器人产业也存在不少隐忧。硬件上,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不时被“卡脖子”;商业化上,技术同质化、产业标准不统一、应用场景有待开发等困境普遍存在。
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市场的过程中,落后、跌倒不可避免,要想占据主动,不仅要靠技术突破,更需比拼耐心与决心。令人欣喜的是,今日中国支撑核心技术创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已极大跃升,相关政策举措也在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作为排头兵,围绕具身智能,北京今年也发布了未来三年的“施工图”,将聚焦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不被动“等风来”也不盲目“追风口”,而是抓住核心技术这一命门,瞄准短板、善用优长,沉心静气自主创新,机器人产业定能早日实现关键一跃。
再过一个星期,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将在北京开赛。围绕机器人的马拉松才刚刚开跑,这场关乎未来的“人机共舞”之路,仍旧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记者 晁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