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记者从中了解到,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科技投入方面,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一时期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科技创新成果也切实惠及民生福祉。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大传染病防治、“四大慢病”精准诊治等取得新突破,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科技助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 2.5平均浓度下降18%。
此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家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行动、加快落实,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国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指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是我国战略目标,未来5年是关键攻坚期。我国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五个方面全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他强调:“未来5年是极具挑战的5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5年。我们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记者 吴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