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是物理学界的巍峨巨匠、桃李满天下的师者楷模,更是毕生追寻科学真理与科学之美的先行者,其科学成就深刻践行了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至高境界。”在10月20日于海南省海口市开幕的第16届亚太物理学术会议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这句话是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早年赠予青年杨振宁的题字。2003年,杨振宁为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题写此语,一如其科学人生的生动注脚。
此次会议由亚太物理学会协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海南大学承办。因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逝世,会议特别增设悼念环节。会上,张杰代表深情讲述了杨振宁与中国物理学会跨越数十载的深厚渊源。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等多位为其授课的老师,均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时值民族危亡、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日本飞机不时轰炸昆明城,但当时的杨振宁仍坚持学习。在抗战期间,中国物理学会的活动从未停止。1942年,20岁的他以本科四年级学生身份积极参与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年会。
1944年,杨振宁获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即便身处海外,杨振宁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为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搭建学术交流桥梁。在他的倡导与引领下,1990年,中国物理学会联合日韩物理学会共同创立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他出任首任主席并担任理事。为表彰其卓越贡献,AAPPS将“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奖”更名为“杨振宁奖”,激励着亚太地区青年物理学家奋勇争先。
多年来,杨振宁为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长期担任《物理学报》《中国物理B》《中国物理快报》顾问编委。其在西南联大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便发表于《物理学报》。1944年至2014年,他累计在上述期刊发表15篇论文与文章,为期刊发展注入深厚学术底蕴。
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还受美国物理学会的委托,组织翻译《物理学报》,为中国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杨先生具有前瞻性地推进了中国物理学会英文刊物的发展。1999年,他亲自向SCI数据库推荐《物理学报》和《中国物理B》,促成两刊被SCI收录。
杨振宁先生多次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2004年12月,杨振宁出席了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教学委员会,来自全国大中学校的数百名物理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杨振宁在会上的讲话,开拓了代表们的视野。代表们还旁听了杨振宁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生讲的一堂课。
在悼念报告中,张杰分享了一段与杨振宁交往的亲身经历。2018年9月15日,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颁奖典礼,张杰所在的激光与强场物理团队荣获当年唯一的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时年96岁的杨振宁亲自登台,以简洁明晰的语言介绍团队贡献并颁奖,双方合影留念的画面让张杰和团队成员毕生珍视。
“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的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先生的勇气、毅力和决心是我们晚辈学人的楷模。”张杰说。(记者 王祝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