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5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发布时间:2025-11-15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1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发
在轨驻留204天后,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随后他们乘机抵京,将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神二十乘组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纪录;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也是我国目前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回家路程“变短”
11月5日,本是迎接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的日子。但一则消息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神二十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原定任务将推迟进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因此,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神二十乘组则乘坐神二十一飞船返回地面。
这次,航天员的回家路程“变短”了。神二十一飞船首次采用3圈自主快速返回方案,与以往的5圈快速返回方案相比,提速3个多小时,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船再入返回技术取得新突破、系统可靠性达到新高度。其中,最大的改变是离轨控制制动参数由地面计算改为船上计算机自主更新计算,让飞船在自主计算的控制参数驱动下,高精度返回地球,有力提升了神舟载人飞船自主飞行段、组合体运行段应对重大故障的能力。
舱落、机临、人到
“我们离回家越来越近了。”在飞船返回过程中,神二十乘组的感慨声清晰回传。
经历两次调姿、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等动作,飞船返回舱顺利穿过“黑障区”,在大伞的护航下缓缓降落。16时40分,随着戈壁滩上尘烟腾起,“雄鹰”直升机上的镜头已稳稳捕捉到飞船返回舱落地的身影。一两分钟后,身着橘色外套的救援人员抵达返回舱附近,快速开展救援工作。
舱落、机临、人到。
17时许,3名航天员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依次出舱,健康状态良好。“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回家,很踏实。”指令长陈冬率先出舱,语气坚定,“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走这条路。这次任务是一次锻炼,更是一次考验。很自豪,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乘组一心、天地一体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所有工作项目,我感到特别开心、特别幸福。”陈中瑞说。王杰感慨,飞天之旅不仅是圆梦之旅,也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未来我将继续投身于这份伟大事业,为太空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鼠、斑马鱼、金鱼藻等一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也乘坐神二十一飞船顺利返回地面。
防撞能力增强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寿命是10年,并能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下,空间站不仅要经受极端温度、高能粒子等考验,也要防御空间碎片的撞击。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拓展,空间碎片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初步估计总数超过1.4亿个。特别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空间碎片,数量占比更大且难以预警。这些在轨高速飞行的碎片动能巨大,对航天器安全有较大威胁。因此,空间站需要通过提升主动规避能力、加装被动防护装置等手段进一步防御。
2024年3月2日,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天和核心舱太阳翼消除了前期太空微小颗粒撞击的影响。空间站的“铠甲”安装也在持续进行,自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首次完成空间站防护装置安装以来,在轨乘组接力执行空间站防护装置出舱安装任务,为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外部的多处重要管路、元件和设施设备提供了防护。目前,问天实验舱此前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已全部完成安装。
此外,科研团队还部署了空间站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不断优化完善空间站压力应急处置预案;研制了空间站压力应急处置系统,航天员可用于故障处置的时间增加了5倍。(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