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正在科技领域上演激烈卡位战。腾讯首次出手领投,京东成立相关业务部门,蚂蚁集团、小米、华为等也纷纷布局,这一被业内视作“未来AI终极形态”领域的竞争,近来投资消息不断。但业内专家表示,投资火热的背后,具身智能仍有许多基础问题需要解决,也需更多的耐心资本做“长跑搭档”。
智能初创公司融资不断
智元机器人获得新融资,腾讯成为“关键先生”。3月25日,该公司对外证实,已完成新一轮B轮融资,领投者是腾讯,但不便披露这轮融资的具体金额,同时以150亿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接洽。这是腾讯投资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出手。
无独有偶。3月25日,京东方面对外证实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现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据透露,该公司内部也有多支团队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
具身智能正吸引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3月中旬,蚂蚁集团旗下具身智能子公司灵波科技落地上海,聚焦服务领域。记者梳理发现,华为、小米、百度、美团、字节等也通过多元方式,在该领域积极投资布局。
多家明星具身智能初创公司也融资不断。3月25日,初创公司原力灵机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同样在本月,逐际动力宣布近期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智平方宣布完成新一轮过亿元Pre A+轮融资。
具身智能投资赛道的火热,与近来政策利好刺激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月28日,《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画出未来三年发展具身智能“施工图”。广东、山东、四川等多地也明确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政府工作。
具身智能并不等于人形机器人
什么是具身智能?通俗地说,是指能够感知、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其核心在于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早在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就提出过类似设想,但进展缓慢。
“技术发展到一个关键节点,让原本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大模型落地的一种形式,将大模型由数字世界引入物理世界。DeepSeek的横空出世,对于具身智能意义重大,会让机器人反应更快、更智能,落地成本也更低。
“八成以上投资人其实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具身智能。”某风险资金管理公司合伙人李杰妮直言,虽然行业爆发倒逼投资布局,但认知误区不少。
“具身智能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李杰妮说,有些机器人能做简单动作,也有AI能聊天,但并不算具身智能。“具身”的核心,是必须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和动态反馈来生成,而非依赖预设程序或离线数据。
多名科技投资人对记者称,目前部分具身智能概念的人形机器人硬件同质化严重。很多公司路演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其关键零部件如谐波减速器和电机等,都来自同一家上游供应商,组装虽快但智能化程度很低,“看起来热闹,但仔细推敲会发现,这些产品更像是一个演示样品,不具备真正可用性。”
从“1到10”需更多耐心资本
从“实验室炫技”到进入工厂“拧螺丝”,具身智能仍有诸多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就硬件来说,各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存在多种不同技术路线,导致行业难以标准化。”金鼎资本投资总监洪绍囤表示。同时,行业中大多数公司还没有跨过“量产死亡谷”,往往样品惊艳,量产无期。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曾坦率地表示目前没有投资过任何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公司。在他看来,具身智能必然会经历类似无人驾驶发展的过程和弯路,有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项前沿科技成果,从1到10,要跨越很多鸿沟,风险很大,也需要更多耐心资本。记者注意到,政府投资基金正成为耐心资本的关键力量。近日,北京宣布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记者 袁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