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21日上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观众在观看跨洋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记者 蔡代征摄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厅里,一批京产医疗机器人亮相。它们各怀绝活,已经开始在国内外的神经外科、骨科、口腔科等多种手术场景中崭露头角,创下了多个全球首次。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医疗机器人的“出海”脚步正在持续提速。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出海”做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对精度要求格外高,不能有丝毫偏差。北京柏惠维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睿米手术机器人就拥有“火眼金睛”,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光谱跟踪定位平台,每次持续光学扫描十余秒,再结合前期CT检查结果,就能实现脑部手术区域的精准定位。它可以配合医生完成脑出血手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活检取样等操作。
“一位患者因脑出血导致一侧肢体无法活动。经过神外手术机器人的‘治疗’,患者淤血清除后,恢复了肢体活动。”该企业运营中心总监袁旭君自豪地介绍这款机器人的简历,“它填补了一些中小型医院的医疗服务空白,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初步统计,这款机器人累计开展了4万余例神外手术。”
今年3月,这款机器人顺利“出海”。在哈萨克斯坦,它配合当地主刀医生,用1小时20分就在一位癫痫患者脑部成功植入了十余处电极。如果采取传统手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袁旭君说,它在国外已经完成了43例手术。随着名气增大,这款机器人走向国际市场的脚步也会不断加快。
单孔机器人完成跨洋远程手术
2个月前,我国医疗团队在上海,与身处美国奥兰多的助手团队密切配合,完成了单孔机器人动物实验手术。同时,美国主刀医生在奥兰多尼克松动物实验中心,控制远在上海的手术台车,对实验动物实施左肾部分切除术。
前者是全球首次成功完成的单孔机器人跨洋远程手术。借助5G技术,手术过程中的延迟率不足200毫秒。“这对手术操作几乎没有影响,跨洋手术基本实现了远程同步操作。”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慧慧介绍,此次展示的单孔手术机器人,通过2厘米左右的创口,就能实现0.1毫米精度的手术操作。
后者是全球首个向学术会议直播的5G远程动物实验。“国外医生对我们的产品充满期待,他们称赞机器人精准、灵活的操作。”胡慧慧说,该产品正持续推进欧盟CE认证(安全合格标志)申请,“远程手术跨越了地理限制,可以推动全球医疗资源共享。中国的原创机器人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医疗机器人细化职业分工
展厅里转上几圈就会发现,医疗机器人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口腔手术机器人借助CT扫描信息,就能完成3D模拟重建,帮助医生确认种植牙的最佳位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借助这款机器人,医生能够提升手术效率。
理疗按摩机器人在美容院、理疗馆等场所颇受欢迎。它们可以通过3D视觉系统,实时采集体验者的经络、穴位信息。其疗效几乎与推拿医生相同。
未来,输液再也不必担心护士找不准血管。辅助穿刺机器人能迅速找到皮下血管的走向并完成穿刺。“从识别到穿刺完成,全程不超过1分钟。它将提高老年人、小孩、血管状态不佳患者的就诊体验。”伏羲九针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柳絮介绍,作为全球首款智能穿刺输液机器人,它已经完成了动物和人体实验,识别成功率良好。(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