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通过控制银星竹鼠食物中的铁元素含量,使竹鼠长出具有不同铁含量的门齿,并系统研究了牙釉质中铁的梯度分布特征和结合形式对跨尺度力学性能的影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原体中成功提取出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的最大规模研究,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深刻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
包括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基于DNA自组装技术,构建出复杂的3D纳米结构。
近日,记者从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玉海科研团队通过多年科研攻关,研发出控制减压技术,已在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救治重型颅脑创伤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10日从天津大学获悉,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该校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元英进院士团队实现大尺度(兆碱基Mb)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研究成果于当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方法》上。
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显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增加非吸烟者体内致癌基因和促癌基因突变风险,增加肺癌患病概率,甚至比吸二手烟对基因造成的影响更显著。这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如何通过影响基因突变促发癌症,为制定肺癌防控策略提供新依据。
一个经过手术视频训练的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协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耗时的胆囊切除手术。这是该机器人首次在患者模型上进行操作,其表现十分沉稳,甚至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常见的突发状况下,也展现出了与熟练人类外科医生相当的专业能力。9日的《科学·机器人》杂志报道了这项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的手术,其被视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因为机器人首次同时具备了机械系统的高精度和类似人类的适应性与理解力。
记者7月4日获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开发出新型微型真核基因编辑工具enNlovFz2。
我们通常用生日来计算年龄,认为“今年多大”是一个从出生那天开始累积的数字。
《自然·医学》7月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2008—2017年全球出生的人口中,预计有1580万人可能在一生中某个时候患上胃癌,其中76%的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