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记者从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研制的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近日入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财政厅印发的《2024年度浙江省首台(套)装备名单》,档次为国际首台(套)。
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为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复杂触觉感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推出一种可安装在椅子或轮椅上的脑控仿生手设备。
科学家在治疗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病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疗法,可以显著延长患病小鼠的寿命,为治疗人类患者带来希望。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列出药物研发等84种具体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按下了“快进键”。
英国生物样本库近日宣布启动一项全球最全面的人体蛋白质研究项目,旨在深入探索人体内循环蛋白质对疾病及其治疗的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外科医学院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通用表达转换器(GET),该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人类细胞内的基因活动,为理解细胞内部工作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TriOx的血液检测新方法。在机器学习技术的帮助下,这种液体活检方法能够在多种癌症的最早期阶段作出精准检测。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持续跳动的“心脏”、有代谢功能的“肝脏”、会呼吸的“肺”……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上,先“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向其中引入相关细胞,就能部分模拟人体器官功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辑平台——“最小通用遗传扰动技术(mvGPT)”。这一平台集成了基因精确编辑、基因表达激活与抑制等多重功能,为研究DNA功能原理、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有力工具。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外科团队在异种移植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发布了关于第二例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案例的详尽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