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绘制”了一种创新细胞图谱,首次揭示了癌症进化中一个极其关键角色——“染色体外DNA”(ecDNA),其可预测突变的致癌基因如何重塑DNA结构,进而改变肿瘤微环境。这项成果为未来精准医疗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降低癌症术后复发风险,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带来治疗新选择。记者6月18日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获悉,园区内企业新合生物自主研发的mRNA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XH001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开启临床研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赤藓糖醇,可能对脑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研究性脑机接口,有望帮助因神经系统疾病而失去说话能力的人重新“发声”。
据美国《APL生物工程》期刊10日报道,由美国华盛顿大学与西雅图布罗特曼·巴蒂精准医学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类似“抓娃娃机”的技术,可快速、自动对类原肠胚体进行分类筛选,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个体差异与遗传疾病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持。
近日,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团队合作,提出了“结构药剂学”新理念,揭示了结构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将该理念拓展至生命组织层面,结合跨尺度三维(3D)成像,精准刻画递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规律,为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纳米》,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大气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生物信息工具BEREN,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在海洋宏基因组数据集中识别出230种新型巨型病毒,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表征。
由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研发的全球首个嵌入临床流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放射系统,可在毫秒内识别危及生命的病症,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为全球放射科医生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记者10日从广州实验室举行的昂拉地韦成果发布会上获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挂帅研发的1类创新药昂拉地韦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化学“搭积木”方法,能够简便、高效地在分子结构中添加单个碳原子,从而构建出更大分子。这项技术突破提供了一种简单通用且可大规模推广的分子构建策略,为药物研发和复杂化学品设计带来了极大便利。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