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赛诺菲旗下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为达必妥)获得批准,用于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控制不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成人患者。该药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慢阻肺靶向治疗药物。
早在1972年,一名孕妇的血液样本被采集后,医生惊奇地发现她的血液红细胞表面缺乏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标志物——AnWj血型抗原。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蛋白质,缺乏这些蛋白质会导致输血时出现严重反应。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单输血引起的一系列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都与这种关键的免疫系统触发抗原分子缺失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领导了一项前沿性研究——人类大脑究竟如何“编码”并理解时间及经历的信息。该成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谜团带来了答案,还可用于开发神经假体装置,为未来医疗和人工智能(AI)领域带来新的研究方向。相关论文发表在25日的《自然》杂志上。
记者9月22日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教授王磊、研究员桑庆、副研究员武田宇,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教授李文组成联合团队,揭示了人类独特的生殖机制——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双极化机制,为人类生殖障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探索了衰老免疫系统是如何促进肿瘤生长的,为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科学》杂志上。
近年来,科研人员虽然在分子疗法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新发现的活性物质数量依然不足。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开发的DNA编码化学库(DEL)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技术能在几周内自动化合成并测试数十亿种化合物,还能用于生产更大的药物分子,这类药物将作用于传统小分子难以触及的靶点。
记者22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广州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机构合作,通过构建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首次解析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早期骨骼肌病理变化的关键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卫庆、研究员王计秋团队,首次发现肠道油脂吸收受大脑直接调控,并找到了来自中药葛根的“减肥神器”葛根素。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
一名46岁的患者在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接受了一项全眼和部分面部移植手术。经过一年的术后恢复,移植的眼睛保持健康,视网膜可对光线作出反应,部分恢复了视力。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