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分子基因实验室检验员正在进行液体活检。本报记者 王姗姗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正在分离癌症患者血清,监测肿瘤发展状态。受访单位供图
从“10毫升血可查9种癌症”的技术突破,到近日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发布《基于液体活检技术的多癌种联合筛查专家共识2025版》,作为肿瘤检测领域的“新星”,液体活检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和应用,引发广泛关注。
与传统肿瘤检测方法相比,液体活检究竟有何优势?能否替代组织活检这一肿瘤诊断“金标准”?液体活检从临床试验走向成熟应用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医学专家。
更早捕捉癌症“蛛丝马迹”
“很多人对肿瘤检测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出现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病灶才算是得了肿瘤,其实不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精准诊断中心主任谢聪颖告诉记者,肿瘤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在细胞刚刚发生癌变但还未形成病灶前,会在体液中产生一些游离的“小碎片”,液体活检就是通过捕捉这些“小碎片”的蛛丝马迹,更早发现癌症苗头。
谢聪颖告诉记者,组织活检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其存在着采集难、易对患者造成损伤、在癌症早期阶段难准确发现肿瘤、无法持续监测肿瘤进展等短板。此外,肿瘤具有异质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变异信息并不相同,仅获取患者某个部位的肿瘤组织,难以反映患者整体病情。
“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捕获或富集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动态监测。”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血液肿瘤科主任杨帅介绍,其中,基于血液样本的液体活检是当前的主流方式。
与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有哪些突出优势呢?
杨帅认为,液体活检仅需采集一管血液或其他体液,就能完成肿瘤检测,避免了侵入性检查带来的痛苦和风险,操作过程也更简便易施。此外,由于液体活检技术能直接获得肿瘤基因组信息,因而能识别早期肿瘤信号,更快诊断出临床无明确肿瘤病灶的癌症患者。他形象地比喻道,组织活检只能看到局部病灶,而液体活检就像给身体做了一次全面“肿瘤侦察”。
谢聪颖补充说,在肿瘤组织样本不可获得的情况下,如患者无法承受组织活检带来的创伤,或肿瘤出现复发、转移等,也可通过多次重复抽血取样的液体活检方式,动态连续监测肿瘤进展,为后续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即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杨帅介绍,根据检测标志物的不同,液体活检分为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外泌体检测、蛋白质标志物检测以及代谢组学分析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等类型。在这些技术类型中,cfDNA检测凭借成熟度和应用价值脱颖而出,成为目前研究范围最广且已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癌种的早期检测。随着国内外研究团队的不断努力,近年来,多项cfDNA检测创新技术成果相继问世。
为准确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肿瘤细胞释放的信号,我国研究团队将AI技术与cfDNA检测相结合,不仅能精准捕捉血液中肿瘤特有的cfDNA,还可对其进行组织溯源,定位来源器官,大幅提升了筛查的准确性与针对性。采用该方法仅需抽取10毫升血液,就能筛查肺癌、肝癌、肠癌、胃癌等9种癌症,且检测敏感性超80%,有望进一步强化液体活检的癌症检测能力,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机。
除我国团队外,国际科研力量也在cfDNA检测领域持续发力:英国牛津大学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检测血小板中的肿瘤cfDNA,比检测血浆中的肿瘤cfDNA,检测效果更好;美国研究团队在cfDNA检测展开进一步探索,研制出全球首款多癌早检产品,实现了一次验血检测50多种癌种的突破。
服务临床还任重道远
液体活检具有诸多优势,是否意味着可以取代组织活检,成为该领域的“金标准”?对此,受访专家均给出了否定答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燕翔认为,液体活检服务于临床还任重道远,其不能替代组织活检,目前只能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
燕翔介绍,液体活检实际应用的关键在于分离、纯化和检测所监测的肿瘤标志物,但体液中的信息源极其微量,易造成液体活检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无法保持稳定。因此,液体活检还需要与影像学、内镜等传统方法联合使用,提升早期肿瘤的检出率。此外,液体活检只能提供特定分子或生物标志物的信息,且检测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应用普及。
“从宏观上看,液体活检还处于升级优化的阶段,临床有效性研究还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其大规模应用,‘滴血验癌’的愿景还未真正落地。”谢聪颖说,由于样本处理、标志物阈值、算法验证等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平台的液体活检结果差异较大,检测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液体活检技术还有待成熟,但燕翔仍对其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她呼吁,政府、医院、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形成合力,搭建高效经济的产学研平台,制定多癌种早期检测技术规范化、标准化体系,有针对性地破解技术存在的局限性,降低液体活检的成本,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杨帅也建议,应尽快整合多组学技术分析策略,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标志物数据库;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液体活检的数据分析及结果解读中,推进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多癌种早期液体活检的临床效用,建立起液体活检领域的“新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癌症早期筛查和预防。(记者 王姗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