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印发。自2020年9月“两区”建设推进一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大胆试、大胆闯,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通过集成创新、接力创新等方式,以深层次改革赋能产业创新,形成的可复制经验有效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活力,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3篇。
北京经开区作为北京实体经济主阵地
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区域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首创服务工业固体废物
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管理新模式
带动全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
实现固废减量和高质量发展
让绿色成为北京经开区发展的底色
北京经开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服务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管理新模式”,即以动态更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名录、建设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抓手,构建“一规完善分类、一网数据尽统、一单全程跟踪、一键资源匹配、一表分级评价”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详细、准确、及时地统计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同时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搭建交易平台,进而促进有价值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区内循环利用。
“五个一”构建服务工业固废
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新模式
“一规完善分类”
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从便于企业自身统计管理和符合再生资源市场交易习惯的角度出发,创新编制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按年度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同时,结合国标分类原则,制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代码。
“一网数据尽统”
在动态更新和调整名录的基础上,北京经开区在政务云上部署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同步搭建了手机APP和网页云服务两种应用场景,并配置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日常管理端,以及动态填报和数据下载的企业服务端。平台共有30余项主功能和120余项子功能,在实现统一工业固体废物和危废数据统计的同时,同步收集企业的原材料、能源、水等资源消耗数据,并可提供多年数据累计统计和对比分析服务。
“一单全程跟踪”
创新实施工业固废联单式管理。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实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联单管理,采集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种类、重量、运输去向、综合利用途径等信息,实现对区域内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管。电子联单由产废企业发起,接收方接收并查看联单,选择接收联单后填写运输信息和处理处置企业的信息。
“一键资源匹配”
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上搭建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交易信息对接渠道。产废企业和回收企业可以根据固体废物产生情况和市场需求在平台上发布供求信息,通过平台的交易匹配功能,实现固体废物资源供求的一键匹配。
“一表分级评价”
通过对产废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进行线上数据填报和线下固体废物管理的双重评价,对企业的相关信用予以评级。线上数据填报评价主要以周、月、季度、年为基准,主要对数据的完整度和真实度进行评价;线下固体废物管理评价则主要针对产废企业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减量化措施、存贮场所管理、转移与处置管理等内容,以及回收利用企业的固体废物管理情况、运输情况、贮存场所管理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已开始试运行,目前全区累计注册424家工业企业、109家工业固废回收利用企业,应用电子联单企业102家,物资回收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9家,注册企业实时或周期性填报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转移、出售、处置及自利用等数据,形成了涵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产废强度企业的固体废物数据源信息库。通过实施联单式管理,共发起电子联单8270单,关闭电子联单5473单,转移固体废物约15万吨,最大限度把控一般工业固废流向,实现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与“生命周期”跟踪管理。
据统计,2020年北京经开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较2018年下降11%,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6%;2021年上半年,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北京经开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同比持平,综合利用率稳定维持在9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固废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未来北京经开区将进一步促进全区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内外品牌特色的“无废”名片和示范区建设亮点工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