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印发。自2020年9月“两区”建设推进一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大胆试、大胆闯,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通过集成创新、接力创新等方式,以深层次改革赋能产业创新,形成的可复制经验有效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活力,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2篇。
一键呼叫自动驾驶出租车,涵盖企业、公园、社区、商圈等150多个站点,点对点送达;产业园区、办公楼下,无人零售车载满食品等候选购,带给企业职工更便捷、更丰富的购餐选择;接到快递寄送到达信息,出门取件见到的不是“快递”小哥而是无人配送车……
北京经开区在“两区”建设中,着力推进建设的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和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已经孵化出多种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走进区内职工、居民的生活中。在北京经开区形成的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服务模式也已成熟,正在全市复制推广,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全方位集成创新
打造示范创新高地
从示范区在北京经开区启动建设,就创新了建设体系,以探索建设全球首个“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融合为核心,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合理部署周期,推动创新加速,不断修正完善后续建设方式和内容,逐步识别出车路云之间的最佳配置关系,按照1.0阶段(试验环境搭建)、2.0阶段(小规模部署)、3.0阶段(规模部署和场景拓展)、4.0阶段(推广和场景优化)的步骤层层推进,模式成熟后将逐步向北京市其他区域乃至其他城市复制推广。
为保障工作推进,示范区还成立了三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频率调度;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和北京经开区牵头负责,建立跨部门、专职人员、专业化的工作专班,集中统筹全市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先行在北京经开区进行试验探索,专班下设行政工作组和技术工作组,其中技术工作组由国家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和清华大学牵头。还建立了政府与各参与方强耦合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激励、知识产权等制度。
以特色政策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示范区瞄准当前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政策管理问题,建立起“安全高效、创新包容、衔接顺畅、国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政策管理体系。以管理创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运营服务,坚持以“政策先行、统一管理办法、合规有序开放”为原则,在国内率先实施企业可开展基于收费的商业运营服务;允许无人配送车获取路权上路运营;开放自动驾驶汽车高速测试;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异地测试结果互认等4项特色政策,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京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智能网联汽车
示范区提供系统服务推进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以云控平台为核心,打通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对外服务能力。重点包括云控平台与路侧、车端、网络、地图的连通和协同,统一接口协议和联调测试,加强平台融合感知计算能力和针对各类V2X(车路协同)的结果推送能力,完成CA安全证书互认,在车网深度融合方面,推进车辆百毫秒级超视距感知、车队协同避障、车辆远程接管、合流区域多车次序引导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网联云控系统对高级别自动驾驶在特殊场景的支撑作用,及时对外发布经过验证的有效数据,提供更多的标准产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应用。
示范区聚焦头部企业,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开展面向未来的网联云控技术攻关。示范区2.0阶段,超越单车智能技术体系逐步落实网联云控技术路线,开展网联云控汽车正向开发,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专项服务,打通关键技术环节,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同时,持续开发和优化网联云控技术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示范区2.0阶段支持智慧交通、智慧交管和企业需求等方面的项目落地,如红绿灯动态配时、绿波车速引导、交通大数据融合等各类场景,发挥系统最大价值。
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多个应用场景落地
示范区通过集成创新,实践效果也显现出来。通过推动管理政策创新,大大简化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牌照发放周期缩短为两周;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开放夜间、特殊天气等复杂场景以及载人应用示范;制定便利化管理措施,率先实现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结果异地互认;鼓励新形态产品技术探索,解决无人配送车上路路权问题。目前已为小马智行、百度等企业的112辆车发放了先行区道路测试通知书,为京东、美团、新石器发放先行区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为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已为测试车辆安装了监管设备,并构建云端监管平台,开展测试车辆的日常监管工作。同时,政策先行区对监管系统进行了软件升级,完善数据采集,逐步实现更加精准的科学化管理。
新石器无人车
为有效解决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收益慢问题,示范区设立了新型产业主体,探索探索多杆合一、多感合一的建设模式及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提升网联云控系统的对外服务能力,尽快形成更大规模的智慧道路覆盖区域。
目前已实现了感知设备融合复用,在1.0感知设备复用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和科学部署,形成2.0阶段路口感知设备标准方案,满足了更多功能场景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达到2.0阶段示范规模化部署要求。
通过采用多杆合一模式推动路侧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解决了城市道路杆件管理混乱的问题,以北京经开区博兴八路为例,这条道路长度4.2公里,有12个路口,按照十年全生命周期总投入对比分析,采用多杆合一模式单公里财政负担成本比此前下降约16%。多杆合一后,原有的交通、交管和新增的网联云控功能得到全部满足,同时预留一定挂载空间可支撑后期各部门新增需求,大大降低重复施工比例。
示范区引领自动驾驶政策创新,对外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清单,组织各示范企业加快场景应用建设工作,已推动了多个应用场景落地。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最先规模化部署了示范运营,百度、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出租车超100辆,可为市民免费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推动了新形态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探索,在南海子公园投放了无人清扫车、无人巡检车和无人零售车,在封闭园区内部署无人零售车超百辆,京东部署了数十辆无人配送车。加快推进无人物流车的落地,已对接头部自动驾驶物流企业,推进奔驰零部件短线物流场景建设。推进智能网联公交车的运营落地,已联合宇通、百度进行功能测试,计划开展自动驾驶公交接驳服务。自今年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设立以来,示范区已累计发放乘用车号牌126张,无人车编码72个,卡车号牌4张,累计安全测试里程155万公里。
“接下来将继续按照‘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创新完善产业链,吸引相关产业加速落地。”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车”端,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具有智能化生产工艺的车企入驻,在“路”端,重点支持高性能传感器和边缘计算单元产业发展,在“云”端,重点关注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在现有系统架构下,适时支持北京市信创园升级系统应用,在“网”端,大力支持新岸线等企业组建自主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网络,培养产业生态,在“图”端,重点布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板卡和惯性传感器(IMU)等快速定位技术和产品,增加示范区影响力,活跃产业生态,树立品牌形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