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奔驰产线,平均每45秒钟,也就是分针未走完一格,一辆奔驰车已经下线;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用3个月研制出新冠疫苗,10个月左右时间完成疫苗上市,创造了疫苗研制的“火神山速度”;大街上,已建成329个智能网联标准路口,“无人驾驶”川流不息,感知未来的生活……
这就是北京经开区的速度与激情。
这里是一方改革热土:始终不变的鲜明底色是先行先试,已经形成26个“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有5个案例入选市级改革创新案例目录在全市推广,入选案例数量居全市前列。
这里是一片产业高地:以0.3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市30%的工业增加值,综合排名位居国家级经开区前三。
这里是一处创新前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市的3.6倍,高级别自动驾驶全球示范。
这里是一座幸福之城: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是全市的1.5倍,市民可以“出门见绿、500米见园、1公里见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决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不断在更高起点上书写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亦庄之进
开路先锋当有特殊作为
首都需要经开区做什么,经开区能为首都乃至国家的改革开放做什么,这是北京经开区谋划、推进发展的基点。
“要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视察时,明确了“三城一区”的概念,为经开区新时代的发展点题定位。
总书记的点题,让北京经开区站在了新时代的聚光灯下。
9个月后,市委书记蔡奇对经开区要谋划打造升级版提出殷殷嘱托,要按照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区,为经开区树立起全新的发展定位。
这是对市情远大的战略研判和对经开区发展的精准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北京市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现代经济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保持全市第一位、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领跑全市的北京经开区,肯定是也必须是主力军。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破浪行。
进入2019年,北京经开区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为北京经开区发展带来了阵阵春风。围绕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市委做出调整和优化经开区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市政府批复同意由经开区对亦庄新城实施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当年12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提升治理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北京改革开放高地,重申了“四区一阵地”的功能定位,批复了《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下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赋权2509项,决定由经开区管委会在225平方公里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
行走新路,凭勇气;突破藩篱,仗气概。
北京亦庄的答卷,何其壮阔——
经济总量2020年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597.9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已形成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30%。
“要深刻认识到经开区是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之一、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坚决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总结好建设30年的经验,以笃行不怠的劲头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奋力谱写首都发展的亦庄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工委书记杨秀玲的话是亦城新征途上的发令枪。
亦庄之棋
创新引领产业锁定高精尖
在《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两种,一种叫作“水平进步”,也就是“从1到N”;另一种是“垂直进步”,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创新兴城,是时代赋予北京亦庄的使命和要求。
2022年冬奥会,雪花火炬再次让京东方这个名字响彻世界,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它用全球业内专利申请量、产品首发覆盖率、超大屏幕市占率等六个“世界第一”让中国的液晶显示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作为京东方供应商的集创北方就在距离它3公里之处,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LED显示芯片市场被集创北方牢牢占据。这家在北京经开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凭借显示芯片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显示控制芯片龙头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作为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抓住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225平方公里皆是创新的沃土: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测试场景提取技术”,实现感兴趣场景的及时提取,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原创新药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了12家企业,诞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当年就研发关键技术19项、开发核心产品13款……
2021年7月,神州细胞的注射用重组凝血八因子VIII(SCT800)获批上市,这是首个中国国产的重组凝血八因子产品。“国内首创新药,在北京经开区已经不稀奇了。”在神州细胞创始人谢良志看来,北京经开区做创新药的生态圈已然成形。
如今,北京经开区聚集着近千家生物医药企业,截至2021年,在研药物品种上百个。
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只是“创新药”,“中国芯”“未来车”“智能造”“信创城”,硬核产业正在这片创新热土加速培育、蓄势待发。
2021年,北京经开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200多个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一。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2家。
一片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热带雨林”在首都东南熠熠生辉,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亦庄之期
全球产业综合新城标杆
草长平湖白鹭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诗画中才能体会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北京亦庄成为新常态。
实际上,这只是大美亦城的一个小小缩影。
北京经开区的发展之路上,既要真金白银,又要青山绿水。从产业约束到清洁能源节约利用,从海绵城市建设到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一步一步,北京经开区用绿色的绳子把自己绑得越来越紧。自2013年起,为引导企业自主减排,北京经开区制定了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一亿元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对绿色发展项目予以资金补贴。
2019年,北京经开区作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国家级经开区,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大示范模式,十大经典案例。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等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优秀试点案例。今年4月,凭借着试点期间建立的一系列“无废模式”,北京经开区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将在区域内全面铺开,并梳理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亦庄经验”。
今年6月,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宣布,将在全市启动“科技馆之城”建设。然而在经开区,“科技馆之城”已然成为现实。全国首家向公众开放的工业级无人直升机主题展馆、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2021年,经开区首批整合50家企业、区内博物馆和文旅资源,开展“科技馆之城”建设,工厂、实验室变身展厅,一线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化身讲解员,将高新企业的尖端技术转化为丰富的科普体验。今年,经开区正计划完成第二批50个主题展馆的建设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北京经开区“科技馆之城”的展馆数量将扩容至100个。
“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书香亦城、亦庄学院、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也在不断擦亮区域创新文化“金名片”。
按照规划,到2035年,北京经开区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新城标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北京经开区所肩负的新使命中,又有了一份新期待:育新机、开新局,高位起跳、逆势上扬,做首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面向全球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面向当下率先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节点,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这块试验田新的奇迹之路开始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