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亦庄,长在亦庄,扎根亦庄。”2003年,昭衍新药入区时还仅只有一间实验室,而今已然成为国内药物非临床评价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在区内成立子公司昭衍生物。从小到大、从1到N,昭衍新药只是千千万万个在北京亦庄成长起来的企业中的一个。是什么造就了这幅产业欣欣向荣的画卷?透过一个个“窗口”,似乎能够找寻到答案。
“改革之窗”
企业布局跨越北京和天津两地,不用往返跑腿,就能完成行政审批业务的“跨省通办”?在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二层的3号窗口,已经常态化实现了这个“美好愿望”。对于坐在3号窗口内工作的王超来说,他接的件不仅仅是北京的,窗口外的企业办事人也常为外地公司的工作人员。王超工作内容的改变只是行政审批改革的一道缩影。如何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提速?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跨省通办”成为经开区打破政务服务壁垒的一次创新实践。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办理跨省业务。(资料图)
经开区不断探索推进行政审批从“便利化”向“极简化”模式转变,其中,经开区率先探索“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企业“一证准营”,所有可即时办结和采取告知承诺制办理的事项全部纳入“证照联办”,包括85个场景126个事项;26个新办、34个变更和25个注销场景,并与首席审批师改革叠加,实现“一件事、一个人、一次办”。
今年1-5月,经开区“两区”重点入库项目467个,同比增长328%,新增落地出库项目400个,同比增长超9倍。
“创新之窗”
“我们来就是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的。”一走进中航迈特,工作人员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企业点单,服务到家,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将“创新窗口”搬到企业家门口。
△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上门为企答疑。(资料图)
对企业在知识产权贯标培育、专利申请时间久、国际专利申请等方面面临的疑难杂症,他们精准解析。过程中,中航迈特参会的负责人忍不住感叹,“太方便了,启发了我们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系统思维。”这是经开区开展知识产权企业走访活动中常见的一幕,以创新服务为遇到问题的企业送上“知识产权服务包”。
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的设立,不断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持续创新服务方法,推动经开区在北京市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营造了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数据显示,2022年经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39件,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倍,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服务之窗”
“此次上市过程中,从提交申请到北交所受理,我们感受到了北京亦庄的管家式服务。”6月12日,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鸣锣上市,企业董事长殷岚口中的“管家式服务”,道出了众多经开区企业家的心声。
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疫情期间,经开区3天就为企业找到了4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库房,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企业周转困难时,一笔笔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及时到账;企业产线改造认证过程中,经开区为企业和药监局搭建沟通“桥梁”,并配“企业管家”进入厂区指导。
小窗口释放大能量。透过一个个窗口看到了北京经开区产业提级发展的不竭原动力——环境!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不断迭代更新。今年,经开区又推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改革创新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延续六大环境提升建设这一主线,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企业群众获得感提升,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出97项改革举措,推动经开区营商环境始终走在全市前列,打造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源源不断的“蓄水池”和“引力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