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亦”飞冲天、自动驾驶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登百余级阶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涵盖20个细分赛道的未来产业版图正加速成形。
依托亦庄新城京津发展走廊和区域协调发展带,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经开区规划六大未来产业示范区,布局未来特色产业园区,共同形成“一廊一带多中心、开放共创特色园”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到2030年,经开区预计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
北京亦庄景色。资料图
谋篇布局
六大产业绘就未来图谱
在北京经开区,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正加速推进。
年初,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凭借技术优势引发全球关注,经开区作为北京AI产业核心区,通过构建“芯片-算力-模型-应用”全产业链协同生态,加速DeepSeek大模型体系化创新。其中,联通云、京东云等云服务商上线DeepSeek模型,龙芯中科、算能等硬件企业加快适配,京算公司免费开放全量API接口,推动AI与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
自启动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以来,经开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拓链补链强链,目前已聚集400余家企业。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级概念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区域,经开区构建了场景开放体系,鼓励各方开放应用场景,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大模型应用,已挖掘45个领域、100余个场景。一组组数字,不仅透视出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态势,更成为经开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经开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未来产业。“一方面,我们持续推动在经开区已有较好基础、有一定成熟度的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我们前瞻布局一部分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未来产业。”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在20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经开区已有9个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创新突破
颠覆技术领航全球竞争
近日,经开区在多个未来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展现出颠覆性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在类人机器人领域,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持续提升“天工”具身小脑能力,使其实现了基于视觉的感知行走,奔跑时速提高至12千米。
“天工”进行户外奔跑训练。国创中心供图
“亦庄箭”家族持续刷新。2月11日17点30分,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经开区企业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投资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并顺利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八甲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丁,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实现系列化。
到2030年,经开区将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和专业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生态护航
政策驱动“未来”加速发展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再“从1到N”的产业落地,经开区未来产业正加速崛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日前,经开区企业北京中科国光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光量子”)推出的全国首张量子密码卡已在电力、医疗等行业试点应用,其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通用要求》(GB/T 45240-2025)也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企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北京经开区的全方位支持。”国光量子董事长赵义博表示。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以“七个一批”为抓手,即挂牌一批特色园区、推出一批前沿技术、出台一批配套政策、亮出一批头部企业、招引一批重点项目、发布一批专项基金、宣传一批发展成果,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2025年,经开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六大未来产业率先发展。”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经开区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变提升战略,不断丰富完善“44637”发展体系,围绕推进产业升级和集群化发展,加强产业组织、优化要素配置、强化项目招引、完善产业生态,坚持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在持续巩固壮大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瞄准科技前沿,从创新环境营造、核心技术突破、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要素支撑等方面重点发力,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构建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