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北京经开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计划每年投入300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资金,着力推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硬核创新型企业,汇聚优质创新发展要素,打造一流创新产业生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该政策如何通过“精准投入+生态重构”双轮驱动,实现了区域创新从“政策输血”向“机制造血”跃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深入采访高端智库专家,对此一一剖析。
政策亮点:创新设计领跑全国
融媒体中心:在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创新规划框架下,北京经开区《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提出 “白菜心” 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未来产业瞭望行动等创新举措。这些政策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资金强度、产业前瞻性、攻关组织模式上有哪些独特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赵峥:北京经开区《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一是资金强度大。政策中提到的“白菜心”工程单项目最高支持可达1亿元,与全国其他开发区相比,这个资金投入力度很大,且更加强调从“普惠补贴”到“精准投入”,主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体现了北京经开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产业发展更加突出前瞻性。政策创新性地提出实施未来产业瞭望行动等,这种“卡位式”的布局有助于涵养产业长期发展的创新生态,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
三是攻关模式更加强调“产业链协同”。政策提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业链协同攻关,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纳入同一创新网络,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区域创新的合力。
政策注重以场景驱动创新,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协同机制,这是现代区域创新系统理念的体现。这一理念更加强调创新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创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有效链接,有效避免了创新供需“两张皮”的问题。如北京经开区提出打造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就不只是强调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制造环节,而是将人工智能融入经济产业、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宜居环境、韧性安全等城市发展的全领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赋能。
总的来说,政策整体设计思路紧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将北京经开区的发展置身于首都发展的大格局中,展现了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态度和决心。同时,政策在“五子联动”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聚焦“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优化创新消费场景等方面做出了具体且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部署,也为践行首都功能定位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政策充分发挥北京经开区特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很多具体举措具有首创性、引领性,体现了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作用,为更好地彰显首都对全国发展与改革的引领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升级迭代: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构建
融媒体中心:纵向梳理政策迭代,《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在支持方向上从 “企业规模扩张” 转向 “创新能力质变”,从 “单一资金补贴” 升级为 “生态系统构建”,这种转变反映了北京经开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哪些现实需求?标志性的突破点有哪些?
赵峥:北京经开区《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的迭代升级,是区域创新发展逻辑从一般性“要素驱动”向高水平“创新驱动”跃迁的典型缩影。该政策更加强调“质量”与“生态”,反映了北京经开区对自身发展阶段的充分认识,也体现了区域从产业集聚期向创新引领期转型过程中,对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改善创新服务的现实需求。
标志性突破点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如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价值、社会贡献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支持政策的精准落实,也有利推动创新评价体系的改革。另外,在未来产业瞭望行动中,通过“观察期”制度给予创新项目成长空间,通过“赛马”机制为创新项目提供试错空间,能够更好地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未知领域的自由探索。
落实路径:精准施策与生态赋能
融媒体中心:在《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落实过程中,如何实现 “好钢用在刀刃上”?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赵峥:要实现 “好钢用在刀刃上”,主要要完善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阶段性成果验收和市场筛选检验,支持优质项目,淘汰低效项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研发投入梯度激励”和“科技服务业跃升计划”等,对区域创新全链条实现“细支持”“微服务”,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创新型企业成长周期的资源适配性。
区域创新是一项系统集成、久久为功的事业。《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已经很全面,未来在落实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紧密结合国家、北京市的重大战略安排和要求,同时要高度关注技术变化的新趋势。
融媒体中心:具体来说,在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方面,《科创二十条2.0版政策》将如何发挥引导作用,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在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竞争等方面,有何进一步的建议,以确保其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赵峥: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需要进一步构建 “精准滴灌”与“生态赋能”并重的政策体系。一是在资源配置方面,突出“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完善市场需求导向的精细化政策性资金分配机制,并通过市场化筛选进行“优胜劣汰”。二是在主体协同方面,突出“网络联动”。做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三是在环境营造方面,突出“生态服务”。如围绕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技术转移机构集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
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一是要结合人才本人及家庭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二是要围绕重大产业和项目引育人才,为高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三是着力建立“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广泛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力量等各方面引育人才的积极性。四是统筹推进人才引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除束缚城市人才发展的评价、使用、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人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一是注重全球创新资源整合,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机构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支持区域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重点奖励。三是完善科技开放合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推动科研成果国际化转化。同时,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国际科技展会,打造经开区国际化形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