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本次闭门会由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办,以“当人形机器人觉醒”为主题,汇聚政府主管部门、业内顶尖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专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产业链企业家及投资人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未来前景,并介绍《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
闭门会探讨人形机器人未来前景。孙艳平/摄
谈趋势: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点燃的产业热潮尚未褪去,世界机器人大会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又将举办,机器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前报道: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亦庄举办)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如果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看作人形机器人的觉醒,甚至机器人产业的觉醒,那么觉醒后更需要梳理好未来的发展道路。”新京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郭强说:“机器人马拉松没有真正的终点,机器人的发展正在澎湃前行。当产业政策、资本热度与技术积累形成共振,当‘摔倒是必经之路’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未来我们终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时刻。”
“机器人竞赛是一种特殊的应用场景,能促进技术、元器件、产品和生态的形成。”清华自动化系教授、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强调,“现阶段,找不足、找路径要远比竞赛成功更重要。”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回应了“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参赛准备”“赛事启发”等问题。他提出:“我们所有研发工作的最终目标,都要在产业实际落地才能产生价值,去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希望今年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元年。”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和应用,乐聚合伙人孙冬、加速进化技术副总裁董浩、智平方合伙人张鹏、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曹岗等分别带来主题演讲。科研、工业、服务等场景,成为他们提及较多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从资本视角,梅花创投投资副总裁林珈妮分享道:“针对‘具身智能是否是泡沫’这一问题,我们的思考是,虽然有个别项目存在估值溢价,但具身智能本身不是泡沫,现在有很多项目的商业化进展远好于预期。”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之后为何还要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当前人形机器人还有哪些技术难题待解”“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商业化模式和投资前景”等议题展开研讨。
发标准:提供全链条标准指引
会上,中国电子学会介绍《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为行业提供“技术-产品-应用”全链条标准指引。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突破,产品持续迭代,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向消费市场、从单一场景应用向多元场景落地的关键跃升。建设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已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依托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组织120余家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编制了《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
该框架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部组件、整机与系统、应用五部分标准体系,全面覆盖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及核心产品领域。基于该框架,中国电子学会梳理行业急需的标准项目清单,积极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标准体系的动态更新与急需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共同以标准为引领,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发邀约:共探人形机器人未来
观点碰撞,标准引领,本次闭门会不仅为行业发展探路,更通过实地调研深化产业认知。当天下午,参会嘉宾先后考察了机器人大世界、优必选及“天工”人形机器人创新成果。正如大会主持人所言:“在北京亦庄举办这次闭门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作为媒体主办方代表,郭强在现场推介北京亦庄:“作为北京高精尖发展的主阵地和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举办地,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链规模已超百亿元,占到全市的50%,是北京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因此,我们联合北京亦庄选择在‘网红打卡地’机器人大世界举办闭门会,就是希望立足北京机器人发展的前沿阵地,共探人形机器人未来。”
经过多年深耕,北京亦庄已聚集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生态企业300余家,打造了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1+6”产业体系。这一全产业链布局不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更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今年,具身智能等新词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具身智能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市场也普遍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面对发展机遇,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在现场发出诚挚邀约:“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我们的起点,今年8月8日至12日,北京亦庄将举办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不仅有政策、有场地,还有服务、有生活,欢迎大家来北京亦庄安家兴业,共同打造充满活力、创新引领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