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减排,我们‘抓碳’,还能用这些温室气体来帮企业赚钱。”碳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和科技”)董事长戚励这样形容他们的主要业务。通过全球首创的“碳氮联产”技术,碳和科技让二氧化碳和氮气变成“真金白银”,目前已落地万吨级以上碳捕集示范项目3个,碳总捕集量达40万吨/年,约占国内二氧化碳年总运营捕集量的1/10。这也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发展未来产业的一个生动注脚。
“碳氮联产”技术让二氧化碳和氮气变成真金白银。 碳和科技/供图
“和温室气体打交道”
布局四大领域
“我们一直在和温室气体打交道。”戚励说。2021年,为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和科技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碳捕集工作的团队,从飞达捷能集团的二氧化碳事业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子公司,开启将技术和工艺产业化落地的新征程。
所谓“碳捕集”,就是为了控制碳排放,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中的碳收集起来,便于储存或再利用。碳捕集技术路线最早由欧美提出,主要包括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空气捕集三类。碳和科技的核心技术团队于2009年开始探索碳捕集领域,并聚焦工厂排放这一燃烧后捕集场景,到2019年已实现碳捕集工艺的优化,为2021年成立公司、加速落地示范项目奠定基础。
如今,碳和科技已经布局了二氧化碳捕集回收、甲烷净化提纯、氢气干燥净化、氦气提纯四大主要业务领域,能为企业碳排放项目提供定制化的工艺解决方案,覆盖从项目诊断、经济核算到工艺设计和装备等全流程服务。
解决行业瓶颈问题
技术国际首创
突破行业瓶颈,碳和科技国际首创“碳氮联产”的碳捕集技术,已获得PCT国际专利授权2项和国内专利17项。
“行业实现碳捕集的工艺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化学吸收法、PSA吸附法、膜分离吸附法。我们采用的工艺是PSA(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变压吸附)吸附法,通过加压吸附、降压解吸来实现气体分离和提纯。”戚励介绍道,“但这些传统工艺,普遍面临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高、难以回收再利用的痛点问题。”
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戚励说:“我们通过联合回收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方式,不仅自研吸附剂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回收成本,还用氮气的销售盈利来抵消碳捕集回收成本。这种工艺,在国内外我们都是独一份。”
戚励还以化工厂排放的尾气为例算了一笔经济账:相比市面上260元/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碳和科技能将该项成本控制在150元—190元/吨;同时,化工尾气中含有的大量氮气,能应用于化工行业惰性气体保护以及冶金、电子、煤矿、石油开采、食品加工等领域,因此可将收集的氮气作为商品出售,一般成本约0.22元/吨。按10万吨碳氮联合回收气体来计算,化工厂的投资回报时间平均约6年,结合新能源用电3—4年就能收回成本。
“在亦庄找到家了”
储备研发下一代技术
据戚励透露,碳和科技的发展正进入快车道:在已落地的3个示范项目基础上,目前在建项目的碳捕集量也将达到120万吨/年,预计今年碳捕集总量有望提升4倍。她感慨道:“我们的这种高速成长,离不开北京亦庄的支持。”
从服务对接,到人才引进帮扶,再到产业政策支持,碳和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北京亦庄全方位的滋养。“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自从马驹桥划归亦庄新城后,我们就像找到家了。”戚励说,“尤其是亦企服务港马驹桥港,成为我们企业和北京亦庄之间的沟通桥梁,工作效率非常高。比如此前推荐公司参加汉诺威展,不仅满足我们参展需求,还在参会期间给予全程对接,为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碳捕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碳和科技秉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战略,持续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碳捕集技术正成为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北京亦庄将培育更多此类企业,为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面向未来,戚励表示:“我们将深耕碳捕集技术,并攻关氦气提纯等战略资源自主技术,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贡献‘亦庄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