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北京经开区工委组织人事部亦企服务港台湖港主办的光学产业交流融资路演活动在北投台湖产业园顺利举办。活动邀请行业专家第一时间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点阵虹光、华鸿锐光、首量科技、玻璃研究院等30余家光学产业链关键企业,与亦庄国投、中信建投、工商银行等10余家投资机构,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同聚一堂,围绕“聚焦光学前沿 智汇产业未来——共探光学产业融资新机遇”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精准对接,为经开区光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行业专家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深入走访
打造“永不落幕”的服务平台
光学技术是通信、医疗、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底层引擎”。目前,北京经开区已集聚光学材料、元件制造、高端仪器等上下游企业百余家。然而,研发投入高、成果转化路径不畅、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仍是众多中小科创企业的“成长烦恼”。
“企业吹哨、服务港报到。”亦企服务港台湖港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台湖港深入走访了片区内20余家光学企业,系统梳理出“融资难、配套远、政策碎”三类共性问题,并逐一匹配资源、制定方案,“这次路演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我们建设常态化、体系化对接机制的起点,目标是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为企服务平台。”
三箭齐发
政策、资本、技术精准赋能
在政策导航环节,台湖港服务专员以“一张图”形式为企业解读最新升级的“科创二十条”2.0政策。对产业发展带动效应特别突出的“白菜心”工程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为1亿元;对承担国家、北京市重大科技和产业专项且符合经开区发展方向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1:1资金配套支持……同时,商务金融局和信息技术产业局也分别讲解了相关政策,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让在场企业直呼“给力”。
在资本对接环节,亦庄国投、中信建投、工商银行等机构围绕“光学赛道的投资逻辑”展开圆桌讨论,重点聚焦高端激光器、车载光学模组、AR衍射光波导等细分赛道。众望和平刚结束项目路演,就收到3家投资机构抛出的“橄榄枝”。
在技术融通环节,合作成果同样亮眼。首量科技与玻璃研究院当场达成联合技术攻关意向;华鸿锐光与园区另一家精密机械企业达成光学镜筒本地化配套合作,预计交付周期可缩短20%;点阵虹光与国樽律师事务所达成知识产权咨询意向,为未来“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做好专利布局。
光学产业交流融资路演活动现场。
专家声音
“行业趋势尽显发展潜力”
“光学是典型的‘小器件、大产业’,其创新突破往往会带动整个下游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光电专家在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光学产业的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拓展。“例如,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车载激光雷达,超精密医疗影像需要高端光学模组,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说政策是‘护航员’,资本是‘加速器’,那么产学研合作就是‘主引擎’,三者必须协同发力。”
资深投资机构负责人从投资角度分析了光学产业投资价值、投资热点领域及未来投资趋势,为企业提供投融资策略建议。“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光学企业的技术指标,而是它们能否真正嵌入产业链,形成上下游联动。未来,投资将更多聚焦应用场景驱动的项目。”
同时,北京国樽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专家也为企业讲解了在知识产权保护及商业秘密管理方面的策略,帮助企业在创新发展的同时确保核心技术安全。
企业点赞
“服务港让我们少走弯路”
“以前我们埋头做技术,今天终于把‘朋友圈’扩展到了资本端。”点阵虹光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台湖港把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方“请到”同一张桌子上,“让技术、资金、市场实现精准匹配,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企业代表在“一对一洽谈区”相互交流讨论。
工大亚芯总经理在“一对一洽谈区”收获颇丰,“我们正筹备海外专利布局,服务港直接把知识产权专家请来,20分钟就帮我们明确了商业秘密保护方案,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
玻璃研究院负责人也表示,通过与首量科技的联合攻关,能把光纤预制棒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真正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形成产业竞争力。”
久久为功
“专班+基金+园区”立体服务再升级
此次活动是亦企服务港台湖港服务模式升级的生动缩影。下一步,亦企服务港台湖港将建立光学产业服务专班,形成“月度沙龙+季度路演+年度峰会”的活动矩阵,持续激活产业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将汇聚基金资源,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规划建设光电专业加速器,为入驻企业提供洁净厂房、共享实验室、打样中心等专业配套。
“我们将始终坚持‘企业至上、服务为本’理念,把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亦企服务港台湖港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亦庄事、亦庄办”服务体系,依托政策解读、资源对接、融资支持和专业服务等多维举措,为光学企业及更多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协同升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