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发布“两区”建设五年来成果进展,产业发展、外资外贸、营商环境等方面均交出亮眼“答卷”,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两区”建设多领域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北京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局副局长郭萌表示,五年来,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以开放促创新,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成效显著,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据悉,截至目前,北京亦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领域企业超5000家,2024年工业规上企业产值813亿元,较五年前实现两位数增长;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141亿元,同比增长16.6%,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创新成果方面,保有获批新药临床批件190个、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上市产品34个,均居全市第一;2025年1月铂生生物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获批,成为国内首个干细胞药物,上半年新获批创新药械占全市近半。外资集聚效应显著,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与在华首个疫苗工厂,赛诺菲10亿欧元投建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等高端会议成功举办,提升国际影响力。
同时,高标准谋划布局BioPark。自2024年7月规划发布以来,BioPark已吸引礼来、阿斯利康、辉瑞、美敦力、拜耳等跨国药企入驻,布局谋划国家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训练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产业配套设施。《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已发布,22条政策提供支撑,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完成。基础设施方面,“两横两纵”主干路网、研发转化区配套道路建设筹备中;人才保障房2024年10月开工,年底将完成主体结构,配套学校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政策创新持续赋能,北京经开区还率先推出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拜耳、赛诺菲、昭衍新药等企业受益;康达行健获全国首个外资干细胞及基因诊断资质,创新服务站累计服务企业800家次。未来,经开区将深化“两区”政策优势,推进BioPark建设,打造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聚集地,为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