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各类孵化器35家,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集聚硬科技企业3000家,孵化资金总额近200亿元——一组数据,清晰丈量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在构建科技企业孵化生态上的进展与高度。北京经开区科技和产业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经开区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已探索形成一套“政策引导筑基、平台服务赋能、龙头企业引领、金融体系护航、全球资源链接”的“亦庄模式”。该模式致力于构建一个要素齐备、循环畅通、富有黏性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性地支持科技企业完成从“0”到“1”的创新突破,并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腾飞。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明湖。资料图
01 全链条服务,营造“零成本创业”生态
近日,致力成为领先的城市安全视频三维智能体服务商北京山海智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智绘”)正式入驻经开区“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生态社区(以下简称“模数世界”),山海智绘CEO周大良表示:“‘模数世界’在免租政策、算力扶持、生态打造、影响力等方面给予我们全力支持,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北京首个人工智能新质社区集群,“模数世界”首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启源”“进化”“领航”三大部落。孵化器推出“拎包入驻,首年免租”政策,提供舒享空间助力初创企业安家落户,同时配套8P先进算力720小时使用权、全域AI应用场景对接、专家团队精准撮合及千亿级融资生态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成长辅导。目前,社区已吸引150余家企业申请,40余家完成注册落地,成为北京经开区孵化实力的生动例证。
人工智能新质生态社区“模数世界”。资料图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聚焦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建设,着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平台建设,完善投融资服务,优化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孵化能力和服务效能,加快构建专业化、精准化、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在空间硬件支持方面,经开区提供近3万平方米免费办公空间,精心规划5至30人“拎包入住”环境,并配套共享会议室、专业路演厅及会展空间,满足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全周期需求。在人才政策配套方面,依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2.0修订版)》,为孵化器团队及入驻企业提供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综合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经开区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从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种子基金,到首期规模2亿元的人才基金,再到23亿元的科创基金和百亿级产业升级基金,形成“以投促孵、以孵带投”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02 龙头引领,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日前,GE医疗北京“创中心”展厅正式投入运营,全面展示了其作为经开区首批通过并获得认证授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医疗大健康板块的首个创新孵化载体取得的“成绩单”:GE医疗科技企业孵化器已与50家企业伙伴、10家学术机构以及50家医院共研共创,引入90款数字化产品和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并投入临床使用,服务近700家医院,成为“推动数字技术与临床应用双向奔赴”的标杆案例。
GE医疗北京展厅。科促局/供图
正如在GE医疗北京“创中心”展厅开幕仪式上,GE医疗中国首席技术官孙旭光所言:“GE医疗‘创中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北京亦庄孵化生态的滋养与培育。”经开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大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依托GE、阿斯利康、国创中心等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共享实验设备、检测认证服务、技术咨询等全方位支持,加速开放创新资源、市场订单、应用场景,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作为北京经开区首批通过并获得认证授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区域医疗大健康板块的首个创新孵化载体。阿斯利康孵化器搭建保障全球患者用药可及性的韧性供应链体系,依托全球31座生产基地实施区域化供应策略,布局超过200个中国研发管线内项目,与全球研发管线同步率达100%,已在12项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全球授权合作中投入近100亿美元,有力保障对中国医药市场的供应。
国创中心孵化器为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孵化模式堵点,打造了创新拉力赛、科创孵化营、验证测试与认证服务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创投基金、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平台五大孵化加速业务模式,全方位赋能科创项目产业孵化。
03 平台赋能,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聚焦四大主导产业,我们建设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强化产业加速功能。”经开区科技和产业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一站式CDMO孵化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北京三春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合脉冲电场肿瘤消融系统顺利完成初级版本的型检和动物实验,最新的4.0版也于日前完成型检,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产品有望解决传统热、冷肿瘤消融技术的在靠近血管、神经、胆管胰管等重要组织时存在明显禁区、以及消融残留率较高导致肿瘤复发概率大的局限性,实现复杂部位肿瘤的精准、安全地突破治疗。
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总经理冯健介绍,针对医疗器械研发成本高的痛点,孵化器精心打造了概念验证、检验检测、CRO临床试验、CDMO委托研发及生产服务四大平台提供支撑。其检验检测实验室通过1634项标准资质认定,基本覆盖99%以上有源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检测项目。在CDMO服务方面,拥有超万平方米的高标准GMP研发生产车间和实验中心,具备强大的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目前与在孵企业进行CDMO技术合作的占比高达90%。
北京经开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建成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当前算力达7000P,规划总规模超2万P;同步建设全球技术最先进、产能最大的VR用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聚焦高端汽车与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提供涵盖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整车能效开发、性能试验及场景仿真分析的全流程检测认证服务。在生物技术和大健康领域,构建涵盖概念验证、检验检测、CRO临床试验和CDMO委托研发及生产服务的四大专业平台,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配备超万平方米的高标准GMP研发生产车间和实验中心,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与产业服务。聚焦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打造“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应用场景”的亦庄模式,推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北京机器人创新展示中心、中意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及机器人检验检测实验室(智能机器人测试实验室),构建集研发创新、技术验证、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专业化平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与加速机制深度融合,经开区孵化器与主导产业形成强黏性协同,有效支撑企业从“1到100”的加速发展。
04 全球链接,推动创新资源双向流动
从本土生态深耕走向全球资源对接。经开区在构建本土创新生态的同时,积极搭建跨境技术转移与项目落地平台,推动国内外科技、人才与资本高效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水平。
P4中英精准医疗(北京)创新中心自商业化运营以来,携手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国际对接活动,促成800余次B2B交流,3个国际项目落地,建立国际技术转化与本地服务机制,深入挖掘海外精准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国内临床应用场景。史太白(Steinbeis)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德国先进经验,推动跨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已累计汇聚100余项全球技术项目,推动10余项海外技术与中国本地企业达成合作。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器与海外孵化载体紧密合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引入国际科研机构及组织,促进人才、技术、企业等资源双向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孵化网络。
“我们在区内设立全市首个‘两证联办’国际人才服务大厅,打造百万平米国际人才社区,新增约6000套房源,为外籍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紧扣国家和北京市未来产业战略部署,经开区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商业航天、具身智能等新赛道,积极储备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前沿方向,推动实现未来产业孵化器全覆盖。2024年,落地全市唯一引领类硬科技医疗器械标杆孵化器,新增5家市级孵化器,新认定6家区级孵化器,累计落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13家、区级孵化器9家。
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大力激活人才、技术、资本、场景等创新要素的强大势能,面向未来产业建设一批批“基础级”“启航级”“领航级”“耀航级”孵化器,培育更多国家级、市级标杆孵化器后备力量,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