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亦庄圆满闭幕。在闭幕式上,北京亦庄连落三子——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亦庄研究基地揭牌,“车路云一体化”中外车企协同开发测试行动(2026)正式启动,全国首个“数据拼车”众源共享新范式发布。北京亦庄直接把“国重基地+研发测试+数据流通”三件套一次性打包,进一步强化其在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Part 01
国家级实验室研究基地揭牌,打造产学研合作“亦庄样本”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亦庄研究基地(以下简称“亦庄基地”)的成立,是北京经开区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的重大成果。该基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合作和产教融合三大核心任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亦庄基地牵头推动路侧、云端数据上车,组织一汽、东风、长安等15家车企在示范区内开展测试应用,促进示范区车路云服务能力在量产车上验证,推动实现数据跨车企、跨地区标准统一,以及功能场景互通。
在重大项目合作方面,亦庄基地承接“车路云跨域协同复杂系统设计与集成”项目,联合国汽智联、云控智行、国汽智控、云驰未来、国汽智图等区内企业进行协同攻关。
在产教融合方面,亦庄基地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联合创新研究,目前已有50余名师生在亦庄基地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亦庄基地还将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建立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与认证支撑体系,服务范围逐步扩大至整个区内汽车产业,为产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Part 02
中外车企协同测试,共破“车路云一体化”产业难题
今年初,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牵头,联合15家中外车企,共同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开发测试行动,以“车路云一体化”的量产关键技术研发测试为核心,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闭幕式上,面向2026年量产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中外车企协同开发测试行动正式启动。
该行动直击行业两大核心痛点——智驾行驶安全提升和车云接口标准化,聚焦五大关键问题:验证车企对云端和路侧数据的接收和处理方式,跑通云端和路侧数据基础设施对协同控制功能的支持,建立数据质量与场景需求的对应关系,构建车端、路侧和云端的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开发、测试和验证体系,提升车端、路侧和云端联合开展产品定义的能力。
“车路云一体化”中外车企协同开发测试行动(2026)正式启动。
此前,首批行动示范选定了云支持的自动紧急避撞、云支持的绿波车速引导、云支持的匝道汇入/汇出等典型场景进行开发、集成和验证工作,切实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加速迈进。目前,已有7家车企计划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加入到2026年的量产车型功能中,多家车企在大会期间向公众开放体验,在行业引起了热烈反响,效果获得了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Part 03
“数据拼车”新范式,构建数据流通共享生态
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数据流通共享生态,北京亦庄发布“数据拼车”众源共享新范式。该范式由北京亦庄企业智能院与恺望数据等合作伙伴共创,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和智驾模型能力提升,正面临数据鲜度不够、规模有限、成本居高不下、行业数据难以共享等瓶颈问题。为此,智能院基于北京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开发平台,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加工及流通的共性技术平台,并通过全国首创人工智能数据沙盒机制和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破解数据合规共享难题。
此次联合发布的“数据拼车”模式,形成了政府支持、国企运营、众源参与、多元融合的数据生态空间,能够让车企像拼网约车一样共享数据。一方面,车端数据众源汇聚更新,经数据沙盒共享后的数据集,在训练基地沉淀,通过拼车后的二次加工,企业无需为已有的基础数据重复付费,以传统自采集1/3的成本就能使用高质量数据集。另一方面,路侧数据共享标注,通过同路段车端、路侧数据映射、共享标注,支持多车型、多场景复用,以传统自采集1/10的成本使用高质量数据集。
基于该模式,北京亦庄已构建全场景、全天候、全链条、全要素的数据空间,打破数据需求激增与单一采集手段的局限。目前,智能网联数据规模超7PB。同时,智能院联合恺望数据已经与近50家领先智能网联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推动“数据拼车”模式实现政策、平台、设施、技术、商业的闭环。此次“数据拼车”新范式的发布,也进一步释放信号,吸引更多智能网联供需方加入,共建数据流通共享生态圈。
实验室基地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协同研发测试推动跨行业互联互通,“数据拼车”跑通商业闭环。随着三大项目的发布落地,北京亦庄正从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高地,向产业生态创新枢纽加速演进。在“双智”城市建设驱动下,这里不仅孕育着技术突破的种子,更在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规则与范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