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7
信息来源: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发布时间:2025-11-17
信息来源: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
近日,2025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圆满落幕。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侨界人士、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者、金融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在为期三天的论坛、路演、参访等系列活动中,共叙桑梓情谊,共谋创新合作。
大会期间,17个侨界创新项目和12家重点海外社团、孵化器在大会主活动上签约,35个海内外项目路演顺利举行,8场产业对话吸引超千人次参加,充分展现出本次大会在链接全球侨智、促进务实合作方面的丰硕成果和广阔发展前景。
聚侨智之广 成合作之桥
“我们身处一个人才与创新成为进步核心驱动力的时代,深化国内外合作既是自然选择,更是必由之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K.Geim)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期待大会成为建立更紧密、更务实伙伴关系的起点,携手推进科研、商业与成果产业化。
在这样的愿景下,多国专家院士以智慧引领,各领域企业家以行动赋能,海外社团组织以资源联通,汇聚在亦庄,共同描绘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蓝图。他们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深入交流与探讨,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从人工物质、人工智能的双向融合谈起,勾勒出未来科技突破的蓝图;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以“AI+”为关键词,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的前沿成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贾庆伟分析了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变革趋势……一场场高端思想的对话,不仅激发了智慧的共鸣,也折射出“侨智”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侨智成桥,既连接文化,也连接未来。”欧盟中国(合作)中心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德籍院士刘雨雄如是说。
“北京亦庄是高精尖产业高度聚集区,高质量发展氛围浓厚,我们应该主动学习新理念、拥抱新技术。”怀柔区工商联副主席、北京绿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美强道出了许多侨商的心声。
大会期间,侨商侨企积极参与各类交流活动,深入了解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政策优势,寻找投资与发展新路径。他们带着好奇而来,怀揣合作而归。许多嘉宾表示,经开区优越的创新环境、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他们看到了在这里投资兴业、共谋发展的广阔空间。
不仅如此,大会还吸引多个海外侨团组团到访,形成跨领域、跨地域、跨主体的深度联动。他们通过牵线搭桥,把海外优质资源引入国内,积极参与产业交流,分享国际市场经验和投资机会,为创新项目提供切实支持与指导,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入落地。
履实践之行 收丰硕之果
“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今年的侨智大会不仅是思想的交汇场,更是成果转化落地的实践场。
从2.5微米精密金属箔芯片研发,到先进传感技术芯片及模组开发,再到高性能医用陶瓷技术应用,17个侨界创新项目实现集中签约。这些项目的背后,是“智”与“产”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目前,这些项目已启动注册及落地筹备工作。”北京经开区工委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负责人崔物格回忆项目落地过程时感慨,每一环节都感受到经开区务实高效的支持,“这里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项目落地的决心。”
同时,俄罗斯、吉尔吉斯、泰国等12家海外侨团与亦庄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海内外常态化交流与合作。加拿大华侨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翁国宁此次率团参会,他表示:“在中加贸易理事会成立47周年之际,希望通过侨智大会,让更多加拿大侨商了解亦庄、投资亦庄,探索中加产业合作的新契机。”
六场项目路演集中展示了35个创新项目,涵盖具身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18个项目负责人表达了在资金对接、政策支持方面的具体诉求。经开区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开展项目跟踪、政策匹配,在产业链协作、载体空间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准备。
八场产业对话吸引与会嘉宾超千人次,现场交流热烈、成果丰硕。“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正式启动,“京侨护航 全球侨梁”联盟正式成立,“一带一路”研究基地正式揭牌,共建“中国医疗设备展示中心”仪式举行……一系列成果的落地,生动体现了侨智资源的高效整合、政策支持的精准施策以及产业协同的紧密配合。
倾亦庄之诚 优产业生态
作为大会承办地,北京经开区全程以高标准服务体系保障大会顺利举行。从注册签到到交通引导,从嘉宾接待到场地布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亦庄服务。“我们希望让所有嘉宾感受到温暖周到、井然有序的亦庄。”北京经开区工委组织人事部负责人表示。
作为首都承接侨智资源的重要载体,经开区主动作为、精准布局。在大会筹备阶段,北京亦庄国际人才发展集团精准对接侨界创新项目11个,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发展。“后续,我们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为签约项目提供涵盖政策咨询、融资对接、技术转化、市场拓展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展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前沿和应用场景的重要窗口,经开区积极组织系列参访活动。百余名侨界嘉宾走进小米汽车工厂、机器人大世界等代表性点位,近距离感受亦庄完备的产业生态和蓬勃的创新活力。澳中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张栋峰是第三次参观机器人大世界,他坦言每次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我们正计划在澳大利亚建设机器人展示中心,已与经开区探讨合作模式。未来希望在亦庄设立联络处,共同推动中澳产业技术交流。”
经开区产业基础雄厚,非公企业聚集,统战资源丰富,侨商侨企和侨界人才长期活跃在区域创新发展一线。下一步,将依托“六区”政策叠加优势,持续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产业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吸引更多侨界人才、企业家以及海外科技社团和孵化器汇聚亦庄。
立时代之潮 绘发展之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侨智大会的意义,不在于一次相聚,更在于为未来搭建长效合作平台、推动多方共融共赢。
大会将着力构建立体化服务对接平台、全链条项目落地平台、前瞻性赋能发展平台、开放式侨智荟萃平台,确保侨智侨力“引得进、接得住、用得好、发展优”。这一目标也为后续大会常态化举办和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让“侨智”成为首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未来,大会也将聚焦产业赛道精准对接,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国内创新主体共话前沿科技成果;畅通“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对接,促进侨界资本、项目与首都产业深度融合;短期活动与长效服务对接,以机制化平台保障侨智大会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在开放包容的北京,在创新澎湃的亦庄,全球侨界科技力量的集聚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侨智大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更多优质资源汇聚首都、融入产业,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坚实的“侨智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