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昌平区紧紧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紧谋划布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子。
数说2023
420家、千亿级...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路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生命谷,聚集昌平实验室等多家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研发机构,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成投用,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83家,涌现出单克隆抗体药物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
在能源谷,聚集420家央企机构和213家规上先进能源企业,支持相关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90兆帕氢气压缩机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带动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
在高教园,深化校城融合创新发展,与11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未来大学科技园建设,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从谋划到落地、从蓝图到实景,一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开工“三步走”。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效果图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培育。
促进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CCUS等赛道,通过建标准、搭平台、推场景,构建创新创业生态,2023年累计落地重点项目205个,是2022年同期的1.6倍,完成税收15.6亿元、比2022年翻一番。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制造、脑科学等领域,引进复星医药、丹纳赫和赛默飞等国际化项目,2023年1-11月全区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增长6.8%。
助力先进制造产业跃升。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赛道,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88家、“小巨人”企业31家,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增长8.7%。
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互联网大厦
立足深度服务创新创业,更加聚力生态营造和资源集聚。
搭平台,激发创新引领新动力。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新生巢、飞镖加速器入选全市引领类标杆孵化器。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做实国网等融通发展平台,搭建北邮与国网、北航与商飞等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办活动,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坚持推动高水平开放,举办全球能源转型论坛、生命科学国际论坛、H50年会等一批品牌活动,医疗器械管理者会议永久会址落地未来科学城。
建机制,提升合作共建新水平。完成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新一轮改革,强化管委会统筹作用,构建起对国际科技创新前沿高度敏感、反应迅速的管理体制。
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
2023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论坛
展望2024
当前,昌平正处于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的新阶段,在北京创新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昌平区系统谋划了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实施路径,接下来将坚守“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的初心使命,推动未来科学城在全国科学城建设和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
设专班、造园区
出台“六个一”工程强产业
提能级
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保障昌平实验室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统筹抓好资本、服务等要素保障,助推释放“核爆”效应。
全方位服务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与“三城一区”其他主平台协同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驻昌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清华国重基地、未来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强产业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个产业集群都将设立一个产业专班、出台一部专项规划、打造一个特色园区、推出一套支持政策、创建一批创新平台、成立一支产业基金。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倍增提速,推进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先进制造产业能级跃升,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支撑、创新企业繁荣的发展格局。
聚焦产业空间与项目需求精准匹配、有序释放,重点推动水屯工业区、崔村工业区等地块供地,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
优生态
擦亮中关村金名片,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围绕科技创新共性需求,用好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等技术平台,发挥专业孵化平台作用,提高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效率。
举办各类论坛活动,提升产业生态黏性。抢抓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打造“昌聚工程”升级版,建好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