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十年一代持续演进,6G有望于2030年左右规模落地应用。昌平区于2025年1月发布6G创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率先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6G关键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体系,2030年率先实现6G产业化和商用部署,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首都6G产业发展集聚地。
中国电信研究院植根昌平未来科学城,持续开展6G关键技术攻关和研发试验,并取得体系化进展。
聚焦天地一体
开展业界领先的
在轨卫星试验与技术创新
位于昌平未来科学城的NTN试验现场
6G时代,卫星与地面通信将实现紧密融合,从而打造“永不失联”的移动通信网络。近年来,面向天地一体的业界痛点与关键技术难题,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在国际标准组织3GPP,团队主导了非地面网络(NTN)关键标准的制定。简单来说,就是为卫星通信制定了一套高效的、业界共同遵循的“通用语言”,使卫星和地面通信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协同,从而为6G天地一体奠定了基础。
同时,依托中国电信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完成了面向应急通信的NTN系列试验,验证了基于天地一体的宽带数据、语音、短消息服务的稳定性,其语音通话质量与地面网络相当。基于该网络,大量用户可同时在线,并可广泛应用于山区、海洋等传统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比如遇到自然灾害导致地面基站失联时,普通手机可以通过NTN卫星接入网络实现应急通信;在山区,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传输数据,助力智慧农业和生态保护。
未来,昌平区将继续支持中国电信研究院加速推进NTN技术在应急、交通、海洋等领域的试验验证,为6G规模应用积累宝贵经验,并为全球通信技术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攻关新型网络架构
实现6G网络性能倍数提升
位于中国电信研究院园区的6G无蜂窝试验网络
过去,手机信号依赖蜂窝基站,离基站越远信号越差,且基站密集区域容易产生基站间信号的干扰,导致网速不稳定。尤其在人群密集或移动场景中,用户常遇到视频卡顿、游戏延迟等问题。
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团队联合科研机构开展“6G无蜂窝网络”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传统组网模式与通信范式的改变,以创新性的分布式天线和多点协作技术,实现网络信号在各个角度的“无死角”均匀覆盖。
在位于昌平未来科学城的中国电信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北京节点,团队完成了基于5G商用终端接入无蜂窝网络的技术试验。试验显示,用户在移动过程中,网速也能保持稳定,整体网络可服务的用户数量可提升2倍以上。这意味着,未来无论身处何处,用户都能享受体验一致的超高速通信服务。
体系化布局6G研究
助力6G创新发展
依托未来科学城的区域研发创新优势,中国电信研究院体系化布局6G创新攻关,在关键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核心专利布局等领域持续深耕,并牵头6G网络架构、6G通感融合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中国电信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北京节点,自主研发了面向6G的无线仿真验证平台,并成功开展了包括天地一体、通感融合、网络智能化在内的多领域试验,全面助力6G研究创新。
6G技术将超越传统通信边界,实现云网融合、通信感知融合及天地融合,提供面向全场景的泛在智慧连接。未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昌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电信研究院将进一步强化6G技术攻关,推动国际标准进程,持续为6G产业与创新贡献中国及中国电信的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