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主阵地建设
突出人才根本性作用
建强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阵地
打造"人才+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高地
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
集聚未来人才
“筑巢”——平台集聚成势
院士专家工作站16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9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75个
省部级(北京市)科研平台175个
“引凤”——人才繁星点点
院士58人
高被引科学家40人
长江学者62人
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101人
国家级人才工程56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57人
“昌聚人才”262人
研发从业人员5.8万人
同比“十三五”末期增长20.8%
高层次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约20%
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抢占科技创新高点
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引聚战略科学家
邓宏魁教
授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刘志博、曹云龙获得
新基石2024年“科学探索奖”
汤广福院士获得2023年度“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孙琼获得
2023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未来科学城22家企业及7所高校
共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57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
集聚科研人才
建设重组后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脑和类脑研究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脑和类脑学院
在生命园揭牌成立
李文辉教授
获得“乙型肝炎研究杰出成就奖”
“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
获评“中关村论坛十大科技成果”
支持央企建设
科研平台集聚创新人才
央企参与重大科研攻关
累计创制国际、国家标准416项
获评有效专利16394件
华能清能院
荣获5项2024年度电力科学技术奖
清能互联荣获2024年度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加速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生命谷
围绕概念验证、研发孵化、
中试生产、临床研究等全产业链环节
累计搭建各类服务平台55个
卓诚惠生参与完成的
“突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品驰医疗最新款脑深部电刺激系统
在首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中
获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奖
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
入选2024中关村论坛
“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
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
“神经外科用复层人工硬脑膜的
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
第18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能源谷
“两网、三桶油、五大发电集团”集聚
国网、国电投融通平台集聚项目79个
碳力加速器等4个孵化器集聚项目37个
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可共享实验室资源
线上开放共享仪器设备360套
国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百千瓦级
磁场调制型永磁齿轮变速机应用于
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的堆芯子通道软件”
纳入北京市2024年第一批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高教园
“一校一策”与14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成立“校城融合在行动”校友联盟
华北电力大学获批
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
高校成果概念验证中心
首批5所高校、7个项目签约
昌平区大学生校际联合培养基地
建立5个协同创新实验室、
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人才引领医药健康产业倍增
新增清瀚医疗、意锐共创等
26个科学家领衔项目
科学家创办企业107家
14家医药健康企业
获市科委科技计划资助全市第一
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全市第一
50个医疗器械产品入选
《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全市第二
人才引领先进能源产业提质
300余家先进能源产业头部企业集聚
揭牌“昌聚未来——全球校友人才会客厅”
作为全市首家校友招商引才基地
已入驻清华、北大等16所高校
汇集能源科技领域创新项目30余个
人才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制造育新基地入选
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首批创建名单
(全市首批共10家)
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
和市级创新中心挂牌
设立开阳中新二期、玉衡一期
两支科创基金,总规模6亿元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优化人才创新生态
探索建立“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机制
聘请71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
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保障子女入学入园需求近1900人
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约7600套
发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服务功能
揭牌自贸试验区(生命园)
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站
优化外籍创新人才专家办事流程
揭牌北京首个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
服务企业750余家
“昌生驿站”积极推行
“提前+上门服务”模式
“昌能驿站”挂牌启动试运行
创建“两区”重点园区(组团)
“联动机制+线上平台+实践基地”
建设新模式
参展HICOOL2024全球创业者峰会
31家企业50余项原始创新成果
集中亮相
一批知名科学家获得海外奖项
及国际社会认可
诺诚健华崔霁松博士获评
“年度十大药物创新领军人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