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昌平区GDP年均增长6.2%、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总量突破18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7.1%的高增长……
在8月18日召开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昌平区专场上,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介绍,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承载区,昌平区加快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产业集群,正崛起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成为最具活力的“未来之城”。
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
“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我们系统构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刘晓东介绍,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是昌平区的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2854家,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总量达1040亿元,上半年增速达到9.7%。先进制造产业去年收入突破1600亿元,上半年增速实现了翻番、达到15%。“特别是,坐落在昌平的小米首座自有数字化智能工厂投用,在这座高度自动化的‘黑灯工厂’里,单个产线每6秒就能下线一部高端智能手机,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刘晓东说。
先进能源产业聚焦能源互联网、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赛道,汇聚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0个,去年产业收入达2532亿元。今年全区首家能源领域标厂建成投用,落地北汽福田氢燃料商用车基地,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二期也将于9月开园,成功获批国家零碳园区标准试点城市和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
今年,昌平区成功获批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在未来产业方面实现前瞻领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方面,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搭建共性技术平台13个,集聚企业123家、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实现收入34亿元。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集聚企业138家,打造京北唯一机器人产业园。6G产业方面,率先出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聚力攻关通感一体、空天一体、通算一体技术等。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承载区,昌平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的1/3、高校数量全市最多、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全市最高。”刘晓东说,昌平区聚焦“一园两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在沙河高教园,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北航空天产业园、北邮未来通信产业园、华电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已投用,北师大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园已开工,高教园获评“2025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在南口镇,与清华大学共建国重基地,仅用两年就完成规划、设计、开工、交付“四步走”,首批2个实验室已入住,科学家公园一期开园,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已落地星煜空天等11个成果转化项目。年内将实现一二期整体投用,成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在马池口镇,依托北大“新校区+新工科”,打造北京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首批9个实验室承载空间年底将封顶。
“这两大‘创新极核’建成后将入驻超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世界级‘科创引擎’。”刘晓东说,同时,昌平区借鉴世界级大学城建设经验,将科学基因融入城市建设,高水平编制南口、马池口科学家小镇规划,打造学研产城融合的空间系统,“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将加速成型。
打造产城融合“三廊”新格局
在产城融合方面,昌平区打破传统产业园、居住区、行政区的壁垒,规划了G6科创走廊、G45产业走廊以及京北生态走廊,以高速、轨道、绿道密切连接,打造科创型、国际范、未来感的世界级科创廊道。
在西部,构建了以生命科学、数字智能和科教集群为特色,以生命科学园、朱辛庄数智创新港、未来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机器人产业园、国际医疗器械城、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等10多个创新组团为支撑,科教融合引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G6科创走廊,规划产业空间超1400万平方米、已建成521.8万平方米。
在东部,形成以先进能源、未来健康和央企集群为特色,以央企创新创业集聚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未来美城”及北七家工业区等多个组团为支撑,央企创新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G45产业走廊。
在中部,打造以城市北中轴绿楔和花园城市为主脉,串联奥北森林公园“十园”、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昌平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节点,构建连片成带的京北生态走廊,并以北清路串起三个走廊,塑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格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