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及
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方向之一
正在加快形成突破性科研成果和创新应用
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
教育体育、智慧生活等领域
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
昌平区抢先布局
依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以下简称:北京脑所)
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重磅创新成果
抢跑卡位相关赛道
谋篇布局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
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薄如蝉翼、不足手掌大小的柔性电极
贴敷在硬脑膜上
便能够采集128通路的脑电波信号
一枚纪念币大小的微型主机与电极相连
能够将脑电信号实时收集解码
脑机接口就像是在
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
一条“高速公路”
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
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
实现“意念”控制“动作”
不动手也能隔空操控机器
在北京脑所
记者见到了这所新型研发机构
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重磅创新成果
“北脑一号”“北脑二号”
“北脑一号”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柔性高密度脑皮层电极,以及高采样率、大通量、低功耗的脑电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传输技术,128通道同时采集的信号通量位居国际同类产品之首,已步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阶段。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5例患者的植入手术,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开展精细运动解码,以及渐冻症等导致的言语障碍开展中文语言解码,进行临床验证。”北京脑所所长罗敏敏介绍,“目前所有患者术后表现良好,其中最好的一例是一位瘫痪在床5年的患者,经过脑机接口引导的康复再加上外部脊髓刺激,可以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走路。”
在“北脑一号”步入临床验证的同时
“北脑二号”系统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比“北脑一号”
“北脑二号”最大的特点是
将电极进一步植入大脑组织
“脑电是通过神经细胞产生电活动,再通过脑膜、头骨传到头皮表面,这时信号已经变得非常差。因此有科学家提出是否可以采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即把电极扎到脑子里,从而提高信噪比,解码更多信息。”罗敏敏告诉记者。
在北京脑所的演示视频中记者看到
猕猴颅内植入电极
通过“北脑二号”脑机接口技术系统
猕猴仅用意念就能控制光标
追踪目标、操作机械臂抓取草莓
目前“北脑二号”正在进行
高通量无线版本的产品研发
力争于今年完成512通道无线植入版
工程样机的开发
脑机接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比拼的是安全、稳定、有效
“脑机接口链路长,涉及电极、芯片、算法、软件、材料等多环节,在产业集群方面,昌平区具有很好的优势。”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垒告诉记者。
2023年初,由北京市政府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出资,北京脑所牵头成立了芯智达,提出力争在3到5年内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的关键技术。
“在研发过程中,生命科学园周边的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动物实验、电子学、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助力,开展各项合作都特别的方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相关企业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也会对我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类似芯智达这样的良好发展体验
恰恰来自于昌平区
在医药健康产业领域
积累的原始创新和资源集聚优势
早在《昌平区医疗器械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就明确将脑机接口作为尖端产业,重点发力神经调控等领域,加快推进脑认知基本原理解析、认知障碍及神经系统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创新,打造全球脑科学应用领航者,有力引导形成各主体相互促进、加速技术迭代的良性创新生态,为脑机接口赛道布局和区域产业长期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月,《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正式印发,推动脑机接口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全链条加速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作为北京市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昌平区凭借已有的原始创新能力、产业资源集聚优势以及前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扎实布局,成为落实市级行动方案的重要力量。
随着“北脑一号”“北脑二号”等
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先后问世
昌平区也正在积极布局
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地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脑机接口领域,“生命谷”汇聚了以北京脑所为代表的顶尖基础科研力量,以芯智达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以及周边多所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发展脑机接口的资源基础已经筑牢。
下一步,我区将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谋划建设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助力北京在脑机接口领域“抢跑”未来赛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