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脊柱神经血管密布
传统脊柱侧弯的手术方式
有较高的神经或脊髓损伤风险
机器人辅助能
降风险、减创伤、缩康复时间
日前,记者来到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探寻一位科技企业家和他的企业
在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故事
天智航故事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的核心产品,是全球首款可在一台设备上实现脊柱、关节、创伤三大领域骨科手术全覆盖,可以实时追踪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其临床精度可达1mm以内,可显著减少术中辐射并提高手术效率,使复杂手术简单化、常规手术标准化、开放手术微创化、医疗资源均等化,尤其对微创术式、高风险区域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
2005年,天智航在海淀注册成立,是一家专注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自主创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及优质临床应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送根是一位典型的中关村创新创业者。
1990年,张送根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公派到苏联科学院无线电技术与电子学研究所深造。1995年,张送根回到中科院电子所微波电子学研究室,从事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研制工作。1997年10月,北京挂牌成立专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次年3月,张送根成立的北京浩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进驻留创园的企业。
2001年,张送根正式离开中科院电子所,创办了北京天惠华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数字超声领域业务的企业之一。2005年,张送根机缘巧合地接触到骨科机器人国家“863”项目,为了能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张送根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接下了这个项目,并成立了天智航。
2010年,北京市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专项资金,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试点,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同年,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以此为契机,天智航获得了来自北京市的2000万股权投资和中关村发展集团500万的投资,这笔资金使公司顺利完成了后续的产品研发。
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又面临着一道新的难关。2013年,由海淀区政府出资通过购买服务的创新模式在海淀医院装机了第一台天智航手术机器人,成为天智航的第一个用户,帮助天智航打开了市场化应用大门。2020年海淀区率先搭建科技应用场景,推动天智航第三代天玑骨科机器人在海淀医院进行示范应用。
截至目前,天智航已完成机器人辅助智能手术1200余例,通过在骨科脊柱、创伤、关节等专业方向的磨合、优化,积极探索与海杰亚等区内企业合作,不断提升机器人性能,减少操作风险。参照海淀医院模式,天智航相继与航天中心医院、中关村医院、四季青医院等区内医疗机构合作,累计完成手术近1300例,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
术中使用机器人规划布钉
机器人导航下置钉
“海淀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高校、人才、顶级医院密集的区域,这也是公司把总部放在海淀的重要原因,”张送根表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机构的紧密合作。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下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工作。未来,天智航将逐步构建形成以骨科手术机器人平台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为我国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和‘智慧骨科’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据统计
截至目前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
已覆盖200余家医疗机构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手术量突破7万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