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以“探索·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第二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在海淀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共同主办,致力于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分享医疗创新成果,共同探讨健康产业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表示,清华工研院承担着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京转化的重要任务,并在医疗健康领域积极作为,通过拓展国际合作、强化概念验证和完善工艺流程,成功构建起创新、产业、人才三链融合的技术转移生态。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发表致辞,北京凭借科研和医疗优势,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未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推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强化对关键平台的扶持培育。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潘苏彦表示,在国家卫健委领导下,北京市积极投身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方向,营造创新生态。北京凭借科研与医疗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融合配置,成果显著。
海淀区副区长林航表示,作为北京市四大医药健康产业核心区之一,海淀区拥有丰富的临床、研发资源。2024年作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布局之年,海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三医联动机制,明确了“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医工交叉产业创新示范区”两个定位,发布《医药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政策,100万平方米标厂开工建设,2025年将推动能力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改革。
在主题分享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提到,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领域已成为关键力量。借助如微软BioGPT等模型,能深度剖析医学文献,精准关联疾病、基因与生物过程,挖掘出潜在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分子设计阶段,生成模型与强化学习协同作战,优化分子结构。药物筛选时,DeepAtom等先进模型凭借强大深度学习能力,能准确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极大提升研发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提到,PROTAC技术突破“不可成药”瓶颈,纳米与细胞囊泡递送系统优势凸显,类器官芯片及单细胞技术助力精准诊疗,推动肿瘤治疗迈向精准个性化时代。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深入解读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性,未来清华工研院将紧跟前沿技术、培育人才、完善金融体系、强化创新赋能,保障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推动健康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创新技术成果在临床催化下
实现加速的验证和示范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蔡军表示,“2024年北京安贞医院获批专利370项,包括主动脉支架、血管流量仪、AI心脏医生等,研发投入至少要占整个收入的1%。”在诊断环节、风险预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AI算法能够提高诊疗准确性与安全性,开启心血管医疗智慧新篇章。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儿童医院累计转化57项创新成果,转化总金额7700余万元。与成人相比,儿科领域的医学转化难度更大。北京儿童医院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概念验证平台,创新研发“儿童健康大模型”用以解决“儿科医生数量不足和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痛点问题;研发“婴幼儿及儿童头颈外科刚柔耦合手术机器人”,打破了“成人缩小化”的传统研发策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刚指出,医院积极探索通过脑影像AI诊断辅助系统,心理干预借助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实现远程治疗,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暴露疗法效果,实现病情的精准判断,构建全方位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最后,大会举办创新转化与概念验证联合体成立仪式,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携手共同努力,推动医工融合、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以创新为引领的平台建设,分享医疗创新成果、探索转化路径,通力合作,助力北京医疗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大会还分别以肿瘤全病程管理与数据资产、国际技术转移等为主题召开四场平行论坛,同步举办“百十风华 探索无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探索杯”首届医工交叉创新转化大赛暨第六届医学创新转化大赛,以及中关村“火花”活动之"首都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力培养—探索计划2期”结业典礼及探索计划三期开学仪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