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之窗记者刘嘉伟/摄
1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海淀区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统领,推进科技服务业纵深发展。据统计,2024年1-11月,海淀区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1977.8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30%。同时从增加值上看,预计2024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2%,是海淀区第二大支撑产业。
作为海淀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基石,科技服务业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研发、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全方位的集成服务,降低了创新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和效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围绕科技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对产业生态的支撑作用,我们聚焦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研发供给端为核心,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新优势。依托全国最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海淀区高度重视研发服务主体的产业支撑能力,制定《海淀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若干措施》,持续推进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链主企业等主体建设,海淀区拥有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2家,占全市2/3。支持国家实验室发布创新基金,联合企业共同推进项目实施,赋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支持小米、百度等头部企业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应用。设立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2024年规模首次突破1亿元,通过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形式,精准引导研发服务解决实际产业难题。
二是以产业需求端为牵引,加快科技服务业平台载体布局。针对产业共性需求,搭建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推进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量产。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提供设计、测试、认证、CRO、CDMO等专业服务。建设中发芯测高性能芯片测试验证平台,深度服务支撑芯片全周期、全产业链测试和验证。布局清华、北航、中国科学院、北医三院和北交大5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优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截至目前5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立项188项,其中完成转化74项,落地成立产业化公司37家。2024年海淀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支持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30家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办公室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以全要素服务为支撑,强化资金、人才、空间等全方位保障。设立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前两期总规模已达100亿元,三期基金将继续加码扩容,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的资本支撑。设立海淀区科技担保扶持基金,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和专利代理师队伍,目前海淀区共有近400名技术经理人,占全市50%,拥有近5000名专利代理师,占全市40%。同时,支持专业化、国际化一流孵化器建设,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揭牌成立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汇聚179家创业孵化机构,孵化总面积超200万平。
下一步,海淀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科创所需、海淀所能,持续强化科技服务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发挥龙头、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实现服务能力质效双升,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持续落实北京市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协同支撑体系,更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持续健全“区-街镇-园区”三级孵化体系,提升转化孵化效率,加快“从1到10”“从10到百”的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科技服务业集群建设,强化科技服务业对海淀和全市的经济贡献和产业支撑作用,让科技服务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赋能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