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中关村创业者用麻袋装电脑配件;今天,他们用云端训练大模型;蜕变背后,是海淀独有的创新生态。
◆“人才-技术-资本-场景”的闭环生态,让海淀在“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评选中以九大维度位居前列。
1984年的春天,中关村街道上穿梭着肩扛麻袋的商户,袋里塞满的电脑芯片与软盘,是中国信息产业蹒跚学步的缩影;2025年的同一时节,这片土地的技术创生代,正通过云端调度十万张GPU算力卡训练万亿参数大模型。从“电子配件集散地”到“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惊人跃迁,藏着中国科技崛起的关键密钥。
四十年前,中关村创业者用麻袋装电脑配件;今天,他们用云端训练大模型。
这场蜕变背后,是海淀特有的创新生态:让咖啡馆成为创意孵化器,让街道变成开放实验室,让高校围墙化作技术转化通道——正是这种打破物理边界、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哲学,使得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2.0与6G-AI融合网络得以在此同频共振,让图灵奖得主与硅谷风投教父能在此共绘万亿级投资图谱。3月29日,当“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发布时,世界忽然发现:这座曾诞生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城区,正在不断更新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范式。
“人工智能主题日”以2场核心论坛、5场专场论坛及10场特色活动的超强阵容,开启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海淀时刻”,约瑟夫•斯发基斯等图灵奖得主与鄂维南等院士的智慧碰撞以及贯通“技术-人才-产业”的多项成果,不仅标注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刻度,更昭示着中国在从技术追随者向引领者的蜕变。海纳百川,积淀涌现,海淀正用四十年积淀的创新基因,为人类智能变革书写东方注脚。
自主创新铸就发展硬实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自主创新始终是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要义。在海淀区委书记张革看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模型进入深度推理阶段,具身智能成为融合现实和智能未来的先锋。”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海淀区锚定“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全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人工智能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能力的较量。海淀聚焦操作系统、智能架构、核心算法等“根技术体系”,展开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攻坚。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通用智能人“通通2.0”已初步具备5-6岁儿童的综合能力。智源研究院发布的RoboOS操作系统正编织着机器的神经网络,开源的具身大脑RoboBrain让机器人“大小脑”协同决策与行动成为可能。生数科技发布的视频大模型Vidu Q1使AI视频生成的技术迭代满足当前视频制作精品化精细化的趋势。智谱最新智能体产品AutoGLM沉思,具备深度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像人类一样打开并浏览网页。
这些突破均建立在海淀独特的创新土壤之上——区域内37所高校、76款备案大模型、96家国家科研机构与千亿级产业生态形成共振,构建起从类脑芯片到智能体的全栈技术谱系,形成“基础研究催生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倒逼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
融合应用激活经济新脉动
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落地应用,其中具身智能便是优良载体。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发布的“十五大重点方向”标志着我国首次系统性规划具身智能发展路径,涵盖多模态感知、具身大模型、群体智能等关键领域,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更从技术体系到产业应用绘制了全景图谱,为行业树立发展坐标。
在法治建设领域,人民法院出版社研发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通过科技和工程创新,实现了从通用智能到法律领域专精智能的跃升。“法律与科技的结合既是机遇,更是责任。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水平,我们应当坚持人工智能对法律工作的辅助定位。”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林志农强调,技术赋能司法需始终以安全可控为底线。
人工智能与科学结合的应用也在井喷之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AI for Science创新图谱》显示,2019至2023年间全球相关论文年均增长27.2%,而中国近五年发表论文超10万篇,居全球最高。此次大会上发布的新一代科研知识库与文献开放平台——Science Navigator(科学导航)已覆盖全球1.6亿篇文献,实现数据检索效率百倍跃升,印证了算法与科学碰撞产生的指数级创新效应。
科技创新的浪潮最终要汇入民生福祉的海洋。随着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推出,技术逐渐走向覆盖交通、应急、政务、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民生之中。这片孕育了中关村科技传奇的土地,再次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打造占地53平方公里的超级城市智能体。
人才沃土培育创新动能
海淀既是人工智能之城,也是青年友好型城市。通过推出学业、就业、创业到社交、婚恋、住房的100项具体措施,海淀已同青年一道“双向奔赴”“双向成就”。
而如今,更多的青年人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在新的曙光中奋力奔跑。
为寻找中国AI领域青年新势力,构建新时代AI人才坐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首届“AI100青年先锋”评选结果,共有65位AI新秀入选。依托“AI100青年先锋”,海淀将加快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力量,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顶尖人才储备。这群40岁以下青年科研者与产业开拓者,正在成为变革的中坚力量。
更具前瞻视野的是人才梯队的系统构建,“智星青年人才计划”以“早发现”机制,构建10岁以上潜力青少年、20岁左右青年人才、30岁左右青年学者梯度化培养体系。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通过让青少年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的系统培养体系,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范式。
生态活水滋养产业丛林
海淀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人才,更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在人才优势之外,海淀同步构建硬核支撑体系。算力上,海淀借由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汇聚京津冀、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区域超8万P绿色算力,构建起超国内超大规模的跨域协同智能算力网络。算法层面,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系统布局9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前沿算法创新的多维网络基座。这种“算力+算法”的双螺旋支撑,正在重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拓扑结构。
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始终与金融活水的滋养相伴相生。《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计划未来三年(2025-2027年)为北京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提供不少于5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已达200亿元,通过构建母子基金投资矩阵,打造“耐心资本”生态圈。
而在“中关村AI北纬社区”计划中,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三年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的强力保障,降低青年人才和小微企业创新成本。
这种“人才-技术-资本-场景”的闭环生态,让海淀在“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评选中以九大维度位居前列。
从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开启司法智能化到“通通”2.0的迭代升级,从“智星青年人才计划”的梯度培养到中关村科学城200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浇灌创新沃土,从“中关村AI北纬社区”的强力保障到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的蓄势赋能——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以硬核成果集群式迸发的态势,向世界宣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系统性突围。它证明了中国既能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卡脖子”技术,又能以开放生态汇聚全球智慧;既能以人工智能驱动产业跃迁,又能以东方智慧破解伦理困境。
未来已来,唯创新者强。这片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的创新高地,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完善的生态,在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