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关村科学城指导,泰伯网主办的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在北京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时空智能重构世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卫星应用、地图与位置服务、智慧出行、VR大空间、地理空间情报等时空智能产业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产业精英、投资人及技术开发者超千人齐聚一堂,为变革时代的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供创新洞见,共探AI+时空技术演进与跃迁。
全球时空智能大会由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素有科技与产业“创新风向标”之美誉的WGDC大会升级而来,大会以“跨界、创新、全球”为基因,推动时空信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作为WGDC大会名誉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空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指出,只要是物质世界就有时空智能。时空数据获取、处理、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需要走向智能,其中涵盖深空、空天、空地、水下、社会经济学等多层次时空智能。用通导遥算智能传感网技术来研究全球的时空智能,从孤立卫星到对地观测大脑成为行业必然趋势。此外,李德仁还透露,东方慧眼星座要在2030年完成252颗卫星在轨,其中包括144颗高分辨卫星,100颗雷达卫星以及4颗高光谱卫星等,集成了高精度遥感、大范围成像、全球领先的星载计算力及多模通信于一体,解决对地球的观测。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黄铁军教授团队成员马雷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从信息智能迈向实体智能阶段,具身智能与时空智能是实体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广阔。他分享了脉冲相机的相关研究,指出脉冲高斯泼溅(SpikeGS)技术极大提高了训练和渲染效率,并首次在户外开放场景和真实高速场景中得到验证,有望成为实时三维重建的关键技术。
HERE Technologies资深行业解决方案专家Andrei Iordache从全球视角分享了人工智能和位置智能在汽车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他认为,人工智能和位置智能的交叉将塑造软件定义车辆的未来,包括基于真实世界模型上的虚拟场景的车辆测试、沉浸式数字座舱用户体验和功能以及车辆生命周期的持续进化。他指出,全球汽车格局的变化正在改变传统的汽车开发流程,车辆正日益成为生态系统合作的产物,主机厂、软件公司、位置智能公司等需紧密协作。
泰伯智库全球专家顾问委员、维智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陶闯重磅首发《2025时空智能产业趋势报告》。这是知卓集团和泰伯智库连续第十年联合发布产业趋势报告。陶闯从技术观、世界观、模式观的维度分享了从信息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智能时代的变迁,阐述了智能时代下的三大要素(技术、场景和模式)和四大变量(AI、终端、场景和商业模式)。他还分享了维智发布的全球首个基于空间大模型的Agent智能体——DeepLocal,并提出空间大模型Large Spatial Model(LSM),即基于时空的基础模型,汇聚天、空、地、场等各类数据资源,通过时空索引(坐标单元)组织人、地、企、事、物等各类数据,构建更加泛化的时空知识库。
在开幕式压轴环节X-AI高峰对话“AI驱动技术演进与反思”中,多位行业大咖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异同、时空智能与空间智能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人工智能驱动产业的未来范式展开深入讨论,共探时空智能的边界。
据悉,WGDC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会期两日,首日除主论坛时空智能、城市计算、世界模型、出海、AI地图、智能星座、具身智能等重磅议题外,还有时空智能开发者论坛、HERE Directions Beijing智驾峰会、AI-X青年论坛等平行活动同步开启,聚焦科技前沿、产业趋势、行业应用、生态协同与中企出海,亮点纷呈。5月22日,商业航天、卫星应用、低空经济、地图与位置服务、文旅VR、地理空间情报等多场主题论坛齐发,探讨主导和推动产业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要素,新赛道机会如何从技术到商业实现破局等议题。
会议期间,多款时空智能领域新品集中首发,涵盖时空三体套件、各类时空大模型、AI地图、多形态机器人、科幻VR大空间、新一代元宇宙空间计算平台、国防AI平台、新一代数字孪生平台、一体化实景三维解决方案等。TomTom、百度地图、东方慧眼、中国四维、航宇微、观微科技、中科星图、易智瑞、国文奇域等知名企业推出年度新品,展示时空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应用。
泰伯智库重磅首发《2025时空智能产业趋势报告》《2025时空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5智能驾驶地图市场研究报告》等多份报告,并揭晓Innovation Awards 2025之年度创新力企业TOP榜单、首发2025商业航天产融协同TOP榜单,为政策制定者、产业创新者、行业规划者和投资人提供参考,引领创新风向。
此外,会议期间,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特别邀请多家参会的全国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与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园区、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中关村科学城闭门座谈会,交流企业合作需求及长远规划,并为企业在京布局发展提供资源对接等支持,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携手推进空天产业的发展步伐。
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构建起覆盖卫星研制、北斗应用、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全产业链生态,集聚了航天五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及上百家创新企业,发布《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同时,海淀区依托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设立百亿级专项子基金,推动卫星遥感、数字孪生地图等技术在智慧城市、生态治理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目前,海淀区正积极围绕北部开发,打造卫星小镇,以普惠低价的空间和专业的产业孵化服务助力商业航天领域企业发展,加速产业空间集聚,落实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
在时空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中
海淀区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为产业创新与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携手各方共同开创
时空智能产业的美好未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