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专场发布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回答记者提问。
Q:据悉,海淀区创新资源密集,在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探索了一些创新举措,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A:感谢您的提问。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所在。海淀区在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海淀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3806.9亿元,占全市的41%。我们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锚定创新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去年以来,我们制定了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发展等制定多项措施;与清华、北大等7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促进等合作,激发源头创新活力。
二是探索制度创新,推动先行先试改革。我们发布了《海淀区深入推进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涉及聚焦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先行先试等5方面,38条举措。与中国科学院科创中心签订先使用后付费专利许可合作协议,推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6家单位开展赋权改革试点,共赋权28项科技成果。
三是搭建桥梁纽带,打通成果转化的痛点堵点。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通过构建“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将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形成有效衔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至今已与清华、北航、中国科学院等6家高校院所共建概念验证中心,立项208个概念验证项目,其中65项完成转化,落地成立44家公司。获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成果转化一站式集成平台,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成果转化生态,今年计划对接100家高校院系,推动50个项目转化落地。
四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破解供需壁垒。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采用“市-区-企业”三级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海淀联合基金,由企业“出题目”、高校院所等优势科研力量“作答案”,解决区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瓶颈”问题和基础前沿问题,今年,海淀联合基金参与企业增至15家,已累计资助科研项目990个,在助力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