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这次提出的“创新策源场”孵化器新政,核心是“陪伴和共创”。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科技范式跃迁与社会结构深刻演化的背景下,科技创业孵化作为联结科研创新、产业转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机制,正迎来从“数量积累”迈向“质量跃升”的重大转型阶段。而孵化器,也正在经历从“辅助创新”向“驱动创新”、从“局部支持”向“系统嵌入”的范式重塑。
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针对我国孵化器行业存在的科技资源整合不足、专业服务能力欠缺、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也通过定级、新增和优化指标等方式为孵化器行业指明了“提质增效”的方向。
工信部政策出台之后,坐拥全国最密集创新资源的海淀区,以一份史上力度最大的《海淀区高质量孵化器政策》(简称“孵化器新政”),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孵化器新政中,海淀对“未来孵化器该是什么样”这一问题做了系统性回答——告别被动等待,主动出击,构建一个让颠覆式创新持续涌现的“创新策源场”。
《海淀高质量孵化器政策》发布会现场
这个“策源场”,旨在通过“源头激活”“垂直深耕”和“生态协同”三大核心机制,将海淀无与伦比的创新要素,从静态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动态的、高效率的创新能量场,引领中国孵化器行业的新一轮范式升级。
1.海淀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
在全球经济承压、创投趋于谨慎的背景下,海淀的创新脉搏却愈发强劲。这里感受不到资本寒冬的萧瑟,反而像一片物种繁盛、能量涌动的“热带雨林”。
在这片雨林里,科学家正在批量“下场”——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由教授王田苗等顶尖学者发起成立的中关村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构建起一个“科学家帮助科学家”的硬科技创业社群,成为顶级智慧成果转化的“经纪人”与“合伙人”;巢生孵化器正将一篇篇沉睡在顶刊上的前沿论文,“催化”成一家家前途无量的生物医药公司,让科学家的智慧“从0.1到1”加速转化。
颠覆性模式层出不穷——奇绩创坛延续并拓展了Y Combinator中国的探索,采用创业营的模式,在90天内高强度加速顶尖头脑,让平均年龄仅29岁的年轻人,在这里开启改变世界的旅程。
产业巨头转身成为赋能者——清智AI创新中心不仅提供资金,更向创业者提供Tokens赞助、场景验证、龙头产业对接等服务,让初创企业从诞生之初就站上了“巨人的肩膀”。
全球创新在此高效链接——奇绩创坛设立了远程兼职项目“Fellow Program”,在校硕博研究生、研究员,以及有经验的产业从业者、创业者等都可以申请。奇绩创坛不仅会投资和加速Fellow参与组件的创业公司,Fellow还可以旁听奇绩创业营大咖分享、参与奇绩路演日、产品日等活动,直接对话奇绩创业者,学习一手创业经验。
上述这些孵化器只是海淀193家孵化器中的几个剪影。它们形态各异、模式多元,共同构成了一个物种多样、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而海淀新政的使命,是要让这片“雨林”更加繁茂,让更多潜在的“创新物种”得以自由生长、冲破天际。
2. 从“等待”到“创造”的三重进化
传统孵化器的逻辑是“孵化”——像孵小鸡一样,提供温度(资金)、空间(场地)、营养(服务),等待企业自然成长。
但海淀这次提出的“创新策源场”孵化器新政,核心是“陪伴和共创”——它意味着孵化器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不再是被动接受申请的“房东”,而是主动出击,在全球顶尖实验室和科学家大脑中寻找未来火种的“探路者”;
其次,不再是提供标准化服务的“保姆”,而是深度介入,与创业者并肩作战,共同定义问题、组建团队、验证模式的“联合创始人”和“事业合伙人”。
其核心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从源头改变创新的基因,以实现指数级的爆发。
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深入创新的最前端,从“被动服务”到“源头激活”。
新政明确提出,支持孵化器从技术源头介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这本质上是在鼓励一种“创造项目”的能力。
巢生孵化器正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创始人崔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获得者)依托其深厚的学术圈资源,团队主动出击,从全球顶刊论文中挖掘最具潜力的科研成果,然后围绕科学家组建商业团队、提供实验平台、注入启动资金,深度参与从“0到1”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超前孵化”。
秉持着“做科学家管家”的理念,巢生致力于解决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实验室成果“从0.1到1”转化的核心痛点。他们从源头论文着手,深度参与初创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研发管理,真正将自己定位为科学家的“事业合伙人”。
自成立以来,巢生已累计“超前孵化”成果转化项目近30项,带动新增孵化企业70家,并帮助这些企业获得超过10亿元的新增融资。其中,依托前沿蛋白质组学平台的昱言科技、凭借三大“AI+核心技术平台”布局多个重大疾病领域的剂泰医药等明星企业,都已成为其孵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并分别在2022年、2023年的HICOOL大赛中斩获大奖。
巢生孵化器
二是从“通用平台”到“垂直深耕”,为硬科技“精准滴灌”。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此前“物业+咖啡”的通用服务已无法满足硬科技的需求。比如,新材料行业需要共享中试平台,AI行业需要充足的算力,生物医药则离不开专业的CRO服务和昂贵的实验设备。海淀正通过新政,大力支持专业孵化器为不同赛道定制“专属跑道”。
政策将孵化器分为“高质量引领孵化器”和“高质量培育孵化器”两类,前者专注于国内外高能级孵化器和垂直领域专业孵化器的引进培育。
这背后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通用型孵化器已经无法满足深科技创业的需求。医药健康需要的是P3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资源,人工智能需要的是算力和数据,量子计算需要的是超低温设备——每个赛道都需要定制化的孵化体系。
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正是这一“定制化”理念的最佳体现。 量子技术及产业门槛较高、发展迭代快、产业成熟周期较长,传统的众创空间甚至通用的科技产业孵化模式在此难以发挥优势、高效赋能。为此,海淀集结了一支“梦之队”:由国内顶尖的量子产业服务平台“光子盒”负责一线运营,背靠国内和海淀最顶尖的科研创新源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提供战略支撑,再由中关村科学城和多家具有高质量空间和科创服务资源的地方国企为初创企业成长提供要素与资源保障。
其核心使命,就是主动“走进”实验室,从一篇论文、一个想法开始,为科学家“配齐”创业所需的一切,为一个个想要实现硬科技想法的人,创造沟通的平台。 在这里,一个前沿的量子技术构想,可以无缝地获得空间落地、专业服务、资本注入、市场验证和生态链接,形成一个从“想法”到“企业”的“培育载体”,陪伴企业从小到大。这里不仅是为一个个企业服务,更是在为量子科技这一中国下一代的颠覆性未来产业构筑一个世界级的发展生态。
三是从“单点赋能”到“生态协同”,构建开放的创新网络。
单个孵化器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海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将高校、院所、大企业、资本、政府等所有创新要素连接成一个高效协同的网络。
奇绩创坛的校友生态是最好的证明。从这里走出的创业者,自发形成了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垂直行业联盟,资源共享、互为客户,形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社群网络。
以做闲时算力调度的共绩科技为例,他们全部的团队成员都是00后,几乎没人有成熟的团队运营经验。2023年,他们加入了奇绩秋季创业营,在那里,共绩科技不仅获得了充分的融资和技术支持,更是获得了第一个客户。“当时我们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完全不懂运营,我可以抓着师兄师姐天天问,他们会真的来我们公司上课,教我们怎么搭建项目管理体系。”共绩科技创始人兼CEO付智表示,这与传统投资人“巴不得你赶紧融下一轮”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从实验室走出的科学家而言,这种帮助更是从思维层面的重塑。赛存生物专注于新一代生物样本冻存保护剂(无DMSO成分)的研发与生产,可以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疫苗开发、组织器官移植等生物医药市场提供优异的低温冻存方案。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科研项目孵化而来,公司创始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清华大学、德国马普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奇绩创坛和海淀区政府从钱到知识再到人给了非常多的支持:“从实验室到企业,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思维跨越。做科研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但做企业一定要抓大放小。”赛存生物市场总监范宇表示。在奇绩,这种“企业运营的知识灌输”,帮助他们完成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关键蜕变。
而由清华大学、中关村科学城和星连资本(Z基金)共建的清智AI创新中心,则天然打通了“高校成果-孵化加速-产业应用”的闭环,成为产学研协同的典范。“我们整体规模大概15个亿,平均一个项目给3-5个工位,提供免费的tokens和技术的指导。”星连资本管理合伙人张鸣晨说道。截至目前,已经投资了基流科技、无问芯穹、沐言智语、彩智科技、动易科技、清程极智、行云集成电路等在内的数十家公司,覆盖了从底层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到上层创新应用等全产业链。
清智AI孵化器路演日(Z Demo Day)
3.创新策源场,为什么是海淀?
如果说海淀的成功有什么密码,那么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土壤”与精准有效的“催化剂”。
海淀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智力密度,有国家实验室的源头技术,有全国最活跃的创新资本,有代代传承的创业文化。这些都是海淀孵化器赖以生根发芽的“土壤”,是“创新策源场”能够形成的天然基础。
而在肥沃的土壤之外,树木的茁壮成长,还需要一些“催化剂”的帮助。海淀新政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背后治理理念的先进性:
第一,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新政将孵化器分为“引领型”和“培育型”,分级分类支持,明确聚焦硬科技和前沿孵化模式,让最宝贵的资源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创新主体;
第二,系统构建,而非单点突破:政策覆盖了从源头挖掘、概念验证,到产业化落地、人才引育的全链条,着眼于整个创新系统的效率提升;
第三,长期陪伴,而非短期激励:引领型孵化器可获得长达3-5年的稳定支持,这体现了“耐心资本”的思维。这种“政策陪伴孵化器,孵化器陪伴企业”的模式,给予了创新者最宝贵的稳定预期,鼓励他们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海淀这次政策发布,可能标志着中国创新孵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1.0时代是“物业孵化”(提供场地),2.0时代是“服务孵化”(提供配套),3.0时代是“投资孵化”(提供资金),4.0时代是“生态孵化”(提供网络),那么海淀正在探索的,可以理解为在“生态孵化”基础上的深化与延展——一种“场域孵化”:不单是在孵化企业,而是在创造一个让创新自发涌现的“场”。
正如物理学中的“场”概念——你无法预测每一个粒子的精确轨迹,但你可以通过调整场的参数,来引导粒子整体的运动方向和能量状态。海淀的“创新加速场”,正是在做这样的尝试:通过高效的资本注入、密集的智力支持、普惠的算力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协同网络,系统性地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缩短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并降低试错的成本。
当许多地区还在思考如何“引进”一个龙头企业或“复制”一种成功模式时,海淀已经在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是否构建了一个让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新,能够自发、内生、且持续涌现的生态系统?”
这或许就是海淀新政给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区域的真正启示: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风的源头。海淀的野心,不只是要造出100个独角兽,而是要让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企业能够在早期就拥有足够的养分与空间,自由成长。
在这个意义上,海淀的高质量孵化器新政,不仅是一份地方性的产业政策,更是在全球AI竞赛进入深水区后,一次关于“如何有组织地进行颠覆式创新”的中国探索。它标志着创新战略的焦点,正从“播种优秀的企业”,转向“创造肥沃的土壤”。
这是属于海淀的解题思路,更是属于中国的时代机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