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教育服务专题开幕式在首钢园举行。会上,在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周琪的共同见证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房山区委常委、副区长靳璐,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一同启动了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建设。
启动仪式结束后,海淀区人民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六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支撑海淀区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生态。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是教育部批复建设的第三个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选取海淀区、房山区为主要承载区,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产业方向,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建设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
人工智能区域中心依托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集群优势,以中关村学院区域、东升三期区域和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区域为核心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高校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展示、服务、孵化、交易、引育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基于人工智能领域成果迭代优化快、转化链条短、人才驱动等特点,中心将围绕算力、数据、场景、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机制,推动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创新链方面,打通高校资源、转化平台、国际合作间的转移通道。产业链方面,构建上游科技投资、中游产业赋能、下游场景搭建的科技产业发展链条。人才链方面,形成科学企业家领衔、技术经理人运营、技术转移硕士专业化支撑的科创人才金字塔。围绕“三链融合”的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在管理机制、政策、空间、人才等方面全方位提供保障,吸引人工智能成果特别是年轻团队成果在海淀转化落地。
中心将构建“1+N+X”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中心作为主体平台和核心抓手,统筹联动教育部、北京市和海淀区各级政策资源,链接清华、北大等高校,智源等新型研发机构,奇绩创坛等创新平台,北航、中国科学院等概念验证中心,以及中科创星、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在内的“N”个高能级平台,并根据各方需求精准匹配政策、空间、资金、服务等“X”类资源支持,构建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体系,全面赋能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转移转化。
人工智能区域中心的建设
是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
重要里程碑
未来
海淀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
创新务实的行动
广迎天下英才,汇聚全球智慧
推动高校优秀成果
在中心落地转化、开花结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