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火花”活动
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器械科技成果推介会
8月24日举办
将开放在线直播通道
欢迎小伙伴们踊跃关注、报名观看!
活动时间
2021年8月24日(周二)14:00-17:00
活动组织
指导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承办单位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APP进行在线直播。报名成功后,主办方会在微信群中提供直播地址或会议号。
活动议程
14:00—14:15 主持人开场及领导致辞
14:15—16:45 科技成果项目路演
1. 神经危重症MR+远程医疗培训系统(北京天坛医院 刘丽萍主任医师、刘欣住院医师)
2. 面瘫治疗多点低频直流电刺激康复仪产品研发和优化(北京神外所 刘松主任医师、王彬彬博士)
3.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化合物(北京天坛医院 郭安臣博士)
4. 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设备开发(北京神外所 闫旭副研究员)
5. 血管内电血栓技术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北京神外所 李佑祥主任医师、赵阳主治医师)
6. 基于受体的脑肿瘤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新技术(北京神外所 刘潜副研究员)
7. 基于NICU患者多模式电生理监测信息的自动化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北京天坛医院 刘丽萍主任医师、聂曦明主治医师)
8. 可感应体位变换的自动充气加压腹带(北京天坛医院 冯涛主任医师)
9. 脑脊液鼻漏识别器(北京天坛医院 李京连护师)
10. 大鼠用静脉输液港(北京神外所 张绍东研究员)
16:45—17:00 交流讨论
项目简介
1、神经危重症MR+远程医疗培训系统
单位名称:北京天坛医院
项目介绍:神经危重症MR+远程医疗培训系统,是以神经危重症学科为主要服务领域,基于MR混合现实技术的虚拟病房管理和远程带教音视频控制及传输的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云服务平台和数据服务的总称。借助最新的图形图像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5G网络等一系列前沿计算机科技,将医疗信息数据,以直观、准确的可视化图形呈现在混合现实设备中,帮助医生更快捷方便地了解更多信息并与其他医生及患者交流,并且系统可将医生查房或带教工作中的音视频,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拍摄、传输和直播,覆盖更多地区、更多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帮助下级医院医生成长进步。
2、面瘫治疗多点低频直流电刺激 康复仪产品研发和优化
单位名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项目介绍:面神经损伤后,患者容易出现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的可造成面部肌肉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项目组设计出贴合面部肌肉走行的电极贴片,同时根据患者治疗的迫切需求,已自主设计技术可行的配套电极贴片组/眼罩/口罩(贴片已获专利)的小型连接低频直流电刺激仪器主机(主机研发中),目前正在寻找厂商进行样品制作中。一旦产品成功应用于市场,即可满足面部肌肉瘫痪、眼睑闭合功能不全、口角歪斜、及有面部塑性美容等方面的治疗的需求。设备类似手机大小,携带方便,可以保证治疗康复周期中良好依从性。
3、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化合物
单位名称:北京天坛医院
项目介绍:Apocynin是一种天然植物多酚化合物。研究显示,NADPH氧化酶衍生的ROS(活性氧自由基)在患者的缺血再灌注(脑梗死)所致神经元损伤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对Apocynin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优化并进行生物活性试验。结果发现,Apocynin衍生物较Apocynin稳定性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神经保护作用增强,具备了将其开发为治疗脑梗死药物的物质条件。
4、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 等离子体设备开发
单位名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项目介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进行溶栓再灌注治疗,使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流供应。在发病早期采取脑保护措施能够减少脑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死亡,改善治疗效果。基于等离子体的生理学特性,课题组前期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多个神经损伤病理过程,进一步通过MCAO法构建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模型,并优化等离子体产生和处理条件,使大鼠能够通过鼻腔吸入等离子体,证实在脑缺血发生时给予一次的等离子体吸入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疾病的最终治疗效果。基于针环DBD放电的方式设计了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通过对等离子体放电的控制,使等离子体强度和剂量处于生理级别,达到治疗的目的。
5、血管内电血栓技术在介入治疗颅内 动脉瘤中的应用
单位名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项目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临床上的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和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本项目所研发的电血栓技术诱导血栓稳定、封闭动脉瘤腔完全且操作更简单。本技术为传统方式难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电凝技术联合传统血栓诱导技术进行常规大小动脉瘤手术,可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复发率。
6、基于受体的脑肿瘤精准诊断 和靶向治疗新技术
单位名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项目介绍:脑肿瘤是中国人群患者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垂体腺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本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受体相关核磁显像分子探针,目前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PCT专利,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已在体外细胞学水平和体内动物模型水平明确核磁探针的靶向性和有效性。该项目同时开展了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系统性地评价了相应受体拮抗剂在脑肿瘤药物治疗中的临床前研究,为脑肿瘤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
7、基于NICU患者多模式电生理监测 信息的自动化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
单位名称:北京天坛医院
项目介绍:本研究依托多模态神经重症监护,创新性联合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及自动化技术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建立具有更高适应医学场景的多反馈生物模型。与以往基于规则的传统建模方法不同,该模型具有动态自主学习能力,并利用离线学习的方式提高监测速度和降低部署要求,减轻模型的数据负荷,从而可用于个体化复杂医疗场景下的目标对象跟踪。通过上述方法,最终解决以往术后自动化预警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面向多模式监测信息的自动化预警模型,以期指导临床决策,让更多患者受益。
8、可感应体位变换的自动充气 加压腹带
单位名称:北京天坛医院
项目介绍:体位性低血压(OH)是比较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造成站立或行走时脑部缺血,易导致恶心、疲劳、头晕、晕厥,甚至发生跌倒,其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本专利设计的产品为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提供一种根据体位和血压变化等指标进行自动充气、放气而调整血压的新型医用加压腹带。通过重力原理,在改变体位后,或者自行按开关键,触发感应器加压充气腹带,压力达到指定指标后停止加压。
9、脑脊液鼻漏识别器
单位名称:北京天坛医院
项目介绍:脑脊液鼻漏识别器采用鼻腔流出液通过浸液孔与环状糖试纸接触,浸入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根据有无颜色变化判断是否为脑脊液。该产品包括杆体、检测试纸、比色部、脑脊液承接部和封盖。检测试纸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杆体的一端。比色部设置在杆体上用于与检测试纸对比。杆体内设置有可开闭的试纸储存仓,仓内存放有多张所述检测试纸。脑脊液承接部位于所述检测试纸的下方,有用于容置脑脊液的凹槽,与杆体可拆卸式连接。杆体上具有固定槽,脑脊液承接部的一端设置有与固定槽配合的固定块。封盖能够将所述杆体用于安装所述检测试纸的一端盖设在内。
10、大鼠用静脉输液港
单位名称: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项目介绍:大鼠用静脉输液港,借鉴了人用静脉输液港和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应用于大鼠后,可以完成大鼠的血管内注射、多次血管内注射、输液,多次输液、大鼠清醒下注射、输液等操作,复制了人类的治疗手段。它的结构包括一段柔软、可弯曲细管,一端开口,另一端连接一硬质锥形管,锥形管的开口覆盖弹性封闭膜。静脉输液港通过手术放置到大鼠皮下,细管部分插入到颈外静脉中,锥形管放置于大鼠颈部一侧。封闭膜朝向背侧。进行注射时,注射针透过颈部皮肤,刺破弹性封闭膜,进入锥形管,可手推或用注射泵将药液注入到静脉港中。
活动联系人
联系人: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李老师
联系电话:18001335203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