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脚下、永定河畔,首都西大门正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绽放着新时代夺目光彩。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公布2021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结果,北京市成为全国唯一在年度评估中包揽三项“优秀”的城市。其中,京西示范区、中关村石景山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首钢滑雪大跳台首获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扬。
TA们是如何获得国家“三连赞”的?发改君这就带您一探究竟→
京西示范区
走出时代转型“强音”
京西示范区主要包括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涉及产业转型的区域,正加快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落实转型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任务,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转型
石景山区向绿色高端之城蝶变
石景山区牢牢把握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机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具体来看——
高精尖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一轴四园”功能区,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体系,2021年,石景山区“1+3+1”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9.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速推进,搭建“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共109家,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水平。
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完善。引进十一学校、人大附中两所市级名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大楼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出台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养老服务机构57家、家庭照护床位312张。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和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开园,建成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巩固发展基础
门头沟区稳中向好、稳中见韧
门头沟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京西生态屏障愈加牢固,转型发展初见成效。具体来看——
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持续集聚。做强人工智能产业,举办“中关村昇腾人工智能产业分论坛”、首届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会客厅。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今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6家。推出“金融超市”等服务品牌,联合16家驻区银行推出50余种金融产品。
园区建设加快布局。加快建设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国家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国际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目前,园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达333家、国高新企业31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5.9亿元,同比增长13.2%,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速居全市首位。
生态资源环境稳步向好。划定“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只增不减,生态空间大幅扩容。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建设,对202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进行补植补造,完成“留白增绿”“战略留白”临时绿化项目主体栽植工作,“一线四矿”铁路沿线通道绿化工程完成90%。
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小学部实现招生。与北京同仁医院共建门头沟区医院。新建镇街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5家,23项医疗保障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通办。建立“创城+热线+网格”联动机制,推进1.3万余件民生实事解决。
中关村石景山园
促高端产业融合发展
中关村石景山园聚焦“1+3+1”高精尖产业,加快推进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通过重点培育、扶优扶强、招强引优,集聚规模以上企业352家、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企业5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063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特色产业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2021年,中关村石景山园积极培育科幻、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并谋划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科幻产业影响力逐步提升,成功举办中国科幻大会及北京科幻嘉年华,成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及创新中心,虚拟现实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线下沉浸交互体验中心建设,“So Real”超体空间、“瞭仓”线下体验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
加快园区建设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创新发展,导入中关村软件园企业服务体系,设立企业服务驿站,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持续招优引强,吸引虚拟现实教育领域领军企业“润尼尔网络”等一批重点企业落地。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产业空间加速释放,园区建成率超过80%,实现年收入100亿元。新首钢园活力不断迸发,全面落实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十大攻坚工程”重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增强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孵化面积近30万平方米。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引导中科博联等4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小巨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搭建应用场景,率先支持一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项目。
优化营商环境
园区服务不断完善
引入AI技术搭建“园区智慧服务平台”,提高园区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对接多家金融机构,针对企业融资需求,举办园区科技金融日活动,形成政银企沟通对接桥梁纽带。积极开展区处领导走访企业活动,关注企业诉求,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全年共为139家企业送出“服务包”,制定服务措施365项。
首钢滑雪大跳台
聚焦国际视野的“明星”项目
首钢滑雪大跳台(以下简称“大跳台”)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市区唯一的雪上场馆,也是全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是工业遗存改造与冬奥赛场可持续利用的建筑典范。
实现工业遗产完美转换
大跳台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飞天”造型,在设计、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不仅可以滑雪,还可以根据需求“变身”,支持滑水、滑草等更多项目。
大跳台场地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原首钢发电主厂房、4座冷却塔及原首钢制氧厂厂房。首钢园区充分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对老厂房和工业构件进行修缮与改造,满足冬奥会赛时各项服务功能。
“明星”项目带动区域发展
作为首钢园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大跳台成为冬奥会的重要遗产,赛后起到良好的宣传和聚集效应,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项目围绕“科技+”“体育+”等产业方向,持续挖掘优质产业资源,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截至2021年底,已有120家企业入驻园区,包括北京冬奥组委、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腾讯体育、安踏等一批重磅体育机构与头部企业,以及百度、腾讯、新石器等新科技企业,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
此外,圆满举办2019沸雪世界杯、2022北京冬奥会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等高级别赛事。结合丰富的工业风貌,打造跨界融合的都市型产业社区。深化与新科技、新媒体、新消费等头部企业的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引入,助力区域高质量快速发展。
下一步,北京市发改委将落实落细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和京西示范区建设方案,聚焦新首钢地区、“一线四矿”等重点区域,加速传统产业改造退出、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全力建设好首都西大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