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石景山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产业改革、防控风险三大任务精准施策,牢牢把握金融职责、找准服务定位、谋实发展路径,为全力推进“国家级金融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好首都西大门贡献强劲的金融力量。
石景山区,这座历史上的京西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经历十余年转型发展,已经崛起为首都金融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了由“炼钢”到“炼金”的巨大蜕变。现代金融产业茁壮成长,一跃成为全区首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位居中心城区前列;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底线思维,金融安全宣传实现社区全覆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活水 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最近,一个金融服务二维码在石景山企业之间热传。驻区企业如有融资需求,扫描这个“金融服务码上办”二维码,即可搭乘“纾困直通车”,享受融资对接、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支持。“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通过扫描二维码,某环保企业获得无还本续贷500万元,让急需扩大生产能力的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这正是石景山区凝聚金融力量支持实体经济复苏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石景山区坚决、高效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指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方向,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2022年以来,为了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石景山区“三招齐发”,推动普惠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持续增长,融资成本连续下降。
第一招是把普惠金融做优。对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布金融惠企“九宫格”,打造面向小微、多方施策的融资支持体系,积极引导驻区银行机构提升服务,加大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投放力度,持续压降融资成本。持续发挥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代偿补偿金作用,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融资、供应链融资政策支持举措,做强“点石成金”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设立全市首家“专精特新”支行,发布“石景山区专精特新企业贷”。2022年,小微企业贷款达同比增长30%,平均贷款利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区内企业担保规模同比增长94%,免除部分小微企业担保费,实现了小微企业融投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的“一升一降”。通过纾困二维码,面向全区小微企业广泛征集融资需求,助力驻区企业搭乘“金融纾困直通车”,建立服务台账,第一时间组织驻区银行开展“点对点”服务。自“金融纾困直通车”开行以来,已累计落地授信超过6亿元。
第二招是把综合金融做强。完善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强化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提升直接融资比例,鼓励驻区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2022年,深入开展“交易所走进石景山”系列活动,与交易所、北京市企业上市服务平台“点对点”走访拟上市企业20余家,组织驻区金融机构走访“专精特新”企业30余家,实现拟上市企业服务的精准诊疗。北京检验完成新三板挂牌;福石控股成为全市首家完成破产重整“摘帽脱星”的企业,实现企业发展涅槃重生;嘉曼服饰成功登陆创业板,填补了石景山区近十年来深交所企业上市的空白。
第三招是把惠企补贴做实。做活“金融生态”,畅通“金融血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之举,有助于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企业成长提供更优质的土壤。石景山区对标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5.0版要求,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在全市率先启动融资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新模式。针对部分企业“政策不知道、知道找不到、找到看不懂”的难题,主动为企业适配支持政策,无需企业知晓政策和自行申请,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享受政策,避免了政策兑现工作中存在的“应享未享、过期不候”等问题,实现了“过程无感、结果有感”,通过无感兑现,最大程度节省企业政策申报成本,有效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石景山区过去一年为区内多家企业、机构发放贴息、担保补贴、信用贷款奖励资金共计135万元,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加大对区内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力度,针对小微企业缺抵押、缺担保的情况,积极推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放,对发放信用贷款较多的驻区银行机构给予资金奖励。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形式,为阿尔西制冷公司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300万元,并执行2.5%的优惠贷款利率。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执行0.5%的优惠担保费率。协调驻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仅一个工作日,为企业红色地标协调担保贷款90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对企业免除部分担保费用,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金融产业 稳定护航区域经济
春节刚过,位于石景山政达路的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内便忙碌起来,目前已推出多个场景促消费活动,以及智慧分期等贴心的金融还款方案,吹响了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的号角。
曾经的石景山,只有7家支行、2家保险支公司。如今的石景山,已经汇聚各类金融机构200余家,成为京西地区新的增长极。“长安金轴”日见璀璨,成为全国首个集聚三家信用卡中心的地市级区域,以“三卡+消金”为核心,构筑形成北京消费金融新格局,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这座曾经的钢铁巨人,正向着高端绿色城区大步迈进,为京西地区勾勒出一道亮丽的金色风景线。
石景山区结合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实际抓好贯彻落实,锚定打造“国家级金融产业示范区”这一目标,以“头雁”姿态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对金融工作提出的要求。为高质量推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石景山区着力从三处“落笔”。
一是坚决扛起稳增长责任。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产业,持续巩固现代金融产业主导地位,全力稳定护航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当好“排头兵”。2022年,存贷款余额指标持续高位增长,达近3年最高峰,对地区生产总值拉动超过1个百分点。现代金融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收入继续保持千亿级规模,对区域财政贡献超过30%,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二是抢抓深化金融改革重大机遇。以创新驱动作为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牵住招商引资的“牛鼻子”,主动承接金融改革新增量,丰富金融产业新底蕴,加快构建以银行、保险两大板块为核心,带动金融科技机构集聚的现代金融发展生态。2022年,深耕光大系、电科系,加快央企资源集聚,引入光大实业资本管理公司等重点金融机构3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0亿元,为石景山区财源贡献新增量。设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基金——北京首石科幻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区域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成为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力量。
三是高标准护航金融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建设,优化园区服务机制,提供入驻一揽子便利化支持。发布《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融合发展工作路径,由“单一型金融功能区”转向区企协作、多元互动、共生共荣的“高端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新金融生态园与新智能科技园并行发展,持续提升银保园品牌影响力,打造首都新金融、新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示范高地。发挥区产业基金中介桥梁作用,实现“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2022年,银保园651地块完成全部6栋单体建筑结构封顶,提前超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筑牢防线 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稳定
“你图人家的高息,人家要你的本金。”“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是陷阱。”近日,石景山区金融办、古城街道办事处、古城派出所、工商银行石景山支行共同走进古城街道天翔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为石景山区“守护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2023年金融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
2022年,石景山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和完善地方金融组织管理和服务,织密金融安全宣传“防护网”。不断丰富金融安全宣传内涵,实现宣传内容全覆盖。定期开展金融安全宣传活动,开展金融知识“进楼宇”“进社区”“进校园”,加快提升居民金融素养、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线下、线上一体化开展金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15场次,覆盖群众万余人次,着力营造浓厚的金融安全宣传氛围。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认真贯彻“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带领全区金融机构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推进现代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
砥砺奋进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石景山区将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投放、降成本、促融资,以“真金白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着力提升“长安金轴”影响力,推进现代金融产业主动服务和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切实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创造安全稳定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让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蓝图绘就,征途如虹,时代的号角回响在京西大地,展开现代金融“翅膀”的石景山经济将迎来新的腾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