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布
1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教委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3年8月30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教委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就《指导意见》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时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大学科技园是紧密依托高校的学科、人才等条件,服务高校资源集成与开放、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有利于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更好的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推动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二、主要思路和目标
把握突出改革创新、注重统筹联动、坚持精准施策、强化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市场化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加强资源配置、要素供给、政策支持为保障,进一步创新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激发发展活力,做优做强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核心功能,促进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大学科技园与高校、所在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管理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以及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35年,建成5家左右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三、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从增势赋能、能力提升、产业培育、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19条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增势赋能工程,进一步压紧压实高校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主体责任。鼓励依托高校将推进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纳入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大学科技园与其核心功能相适应的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赋予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引进、薪酬激励、市场经营等方面的自主权,在人员、场地等方面做好支持。
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大学科技园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鼓励大学科技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可探索引进外部股东。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金融服务、概念验证等平台,以及检验检测、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专业平台。
三是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前沿技术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大学科技园要围绕全市高精尖产业整体布局方向、高校科研特色与学科优势等形成产业发展特色。与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优势学科院系及高水平教师团队常态化开展对接。建立企业梯度培养体系。
四是实施融合发展工程,鼓励各区与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鼓励区校双方共同制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布局方向、提出企业入驻条件标准,探索建立联合招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探索建立对大学科技园的激励机制。支持沙河高教园、良乡高教园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校科技产业集聚区。
五是实施开放合作工程,推动大学科技园深度融入创新生态体系。鼓励大学科技园加强与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的业务合作。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可通过设立分园、合作运营等方式拓展业务范围。支持大学科技园与津冀两地园区开展结对合作。在中关村论坛设立大学科技园相关平行论坛。
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提出加强协同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开展试点示范3项保障措施。将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工作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体系,建立部市区校四方协同机制。用好中关村示范区资金支持政策,发挥市级财政资金杠杆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大学科技园支持。支持有基础、有条件、有意愿的高校开展大学科技园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推广。
四、政策亮点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的相关部署。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推进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大学科技园发展定位,理顺运行机制,提升运营能力,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坚持协同观念,突出协同联动发展。建立“区、校、大学科技园、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网络,压紧压实依托高校的主体责任,推动大学科技园进入到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主战场”,推动建立区校协同机制,促进大学科技园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导大学科技园向外部创新资源开放。
三是聚焦解决大学科技园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大学科技园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苦练内功”,切实提升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四是坚持以改革破解大学科技园发展难题。推动高校对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改革,调整对大学科技园的考核评价方式,赋予其经营决策自主权,激发大学科技园发展活力,引导大学科技园自身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股东、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等,推动建立区校协调推进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园区动态
2 东城区硅巷启动暨青龙项目奠基仪式成功举办
9月7日上午,由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主办的东城区硅巷启动暨青龙项目奠基仪式在北二环青龙地块成功举办。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中共东城区委常委、东城区副区长、中共东城园工委书记赵海东,中共东城园工委副书记、东城园管委会主任石崇远及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出席了此次仪式。
作为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的重要举措,东城园围绕“劲”字,加快“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着力打造兼具古都魅力和产业活力的东城区硅巷,为核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仪式首先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发表致辞,她指出,硅巷建设以新平台激发新动能、以新产业厚植新优势、以新服务展现新面貌,为企业筑巢、为创客筑梦,为首都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产业动能。
中共东城园工委副书记、东城园管委会主任石崇远发布东城区硅巷建设计划,明确了硅巷建设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立足东城,初步建成“青龙”硅巷展示区。以青龙胡同、东直门交通枢纽为空间载体,通过政策引领、空间整合及产业重构形成“一巷多点”空间布局;第二阶段,立足北京,初步建成“一轴两带三极”硅巷扩展区。以金隅环贸中心至中粮置地广场一线高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一轴、以北二环前沿科技创新发展带与东二环民营科技总部发展带为两带、以金隅环贸中心、中关村航星科技园、歌华青龙地块项目为三极,树立建成区城市更新、科技回归都市的典型标杆;第三阶段,立足全国,初步建成“无界园区+多点互联”硅巷辐射区。以东城区内各级各类科技孵化载体及文创园区为多点互联互通的辐射园区,统筹协作推动产业空间由多中心扩展至网络化,打造更新模式成熟、运营理念领先的硅巷创新引领区。
中共东城区委常委、东城区副区长、中共东城园工委书记赵海东指出,东城区硅巷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未来将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开放为动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城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东城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随后,与会领导为青龙项目奠基,标志着东城区硅巷建设正式启动。
下一步,东城区硅巷建设将以“科技回归都市”为核心,强化城市更新和存量空间功能提升,促进创新格局持续优化,形成经济增长接续动力,构建东城区特有的创新开放、要素集聚的硅巷建设模式和提升体系,以“城市街区更新”为抓手,以“全域无界创新”为引领,以“科技赋能社区”为导向,以“多元市场主体”为依托,以“创新孵化生态”为载体。真正做到规划引领,因地制宜重构空间;分类推进,打造特色硅巷载体;多方联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产业提升,注入全域创新活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新篇章贡献力量。
3 海上发射成功,“亦庄箭”再创新纪录
9月5日17点34分,北京亦庄园企业星河动力航天自研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一)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星—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谷神星一号的首次海上发射,也是我国民营火箭领域的首次海上发射。
4 海淀5家AI大模型产品将陆续上线
8月31日起,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AI大模型产品陆续上线,正式向全社会公众开放服务。
北京市共有5家大模型完成备案,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百川智能的“百川大模型”、智谱华章的“智谱清言”、中科院的“紫东太初”以及抖音的“云雀”,均位于海淀区。
5 中关村朝阳园在互联网3.0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领域领跑全市
今年以来,朝阳园研究发布《中关村朝阳园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全面落实“三个一批、四个一套”建设任务,构筑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工作合力。
在互联网3.0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领域,朝阳区的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朝阳园初步形成了领军企业牵引、特色产业园区、共性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标杆应用场景、产业投资基金等共同组成的互联网3.0产业生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科研楼正式启用,加快筹建北京工业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在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朝阳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登记中心率先在全市揭牌,打造工业数据和算力交易专区,首批20余家算力、模型、数据类企业入驻平台。截至2023年6月,北数所共引入交易主体430家。
上半年,全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1194亿元,同比增长13.9%,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1.5%;占全区GDP的比重14.3%,上拉全区GDP增长1.3个百分点,拉动力居全区各行业首位,已成为朝阳区支撑GDP第二大行业。
朝阳区的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目前,朝阳区总共拥有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16家,占全市总数的22%,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分别占全市的11.04%和10.37%。独角兽企业52家;上半年全区新设科技企业4583家(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工业),新迁入科技企业1823家,分别占全区总数比重29%和45.4%。
6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荣获2023“未来可持续投资”优秀案例
近日,北京基金业协会聚焦“资本赋能产业转型创新”,在第十四届全球PE论坛发布“未来可持续投资”2023年20个优秀案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功入选。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积极搭建空间资源、创新孵化、专业技术、企业交流、投融资服务等五大平台,营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创新生态。政府引导基金与24只市场化医疗健康私募基金合作,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布局医疗健康企业,赋能生命园及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下一步,生命园将围绕“生物+”和“数字+”,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突破。
7 中关村密云园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创新能力和财源建设
一是瞄准主攻产业,锁定重点区域,以建设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为目标,重点瞄准细胞药物、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行业,精准开展实体企业招商工作。二是抓引进、稳存量、促增量,下大力气引进规模型总部型企业,实现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借助各类平台,扩大交流合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借力专业招商中介企业优势资源招大引强,储备园区招商“外挂引擎”,借助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优势,获取优质项目信息,做到“落地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园区现有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家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2家独角兽企业,12家上市及挂牌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8 聚焦服贸会,石景山园、通州园、丰台园等园区企业集中亮相
9月2日至9月6日,以“开放引领发展 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本届服贸会上,各园区多家企业参展,展示体验亮点纷呈、交易洽谈硕果累累。
在“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石景山国际开放合作论坛”上,石景山区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发布亮相并与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文在线集团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石景山区将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产业和人才优势,促进相关产业和项目落地,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和创新应用。
会上,石景山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哆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识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容联易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8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签约。
国家网络安全园区(通州园)企业北京云思智学科技有限公司亮相首钢园区5号馆教育服务专题展,华企盾、网安园运营公司、网藤科技、技德系统技术、卓越信通等公司通过线上参展的方式亮相ICT展,为广大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核心产品及服务内容展示。
在 “北京日”京津冀协同招商推介暨投资北京全球峰会上,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崔旭龙以“花开盛世、丰宜福台”为主题作丰台区投资营商环境推介。
一批高质量招商项目亮相现场:丽泽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额可达到约14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行政公寓、高端写字楼、商业三大核心业态,未来将吸引国家数字金融技术检测中心等数字金融机构入园发展,助力丽泽金融商务区打造成为数字金融发展新高地。北京市首个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的集聚空间——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南中轴地区建设的先导区和标杆性项目——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北京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先导区——丰台创新中心以及樊家村鼎业文化健康产业园、花乡青旅科创园、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项目正在积极开展招商合作。此外,爱可生、八月瓜、圆心科技等融资类项目在现场也得到高通公司、全球创新中心、香港经纬投资等众多企业现场关注,反映了投资市场及企业负责人对于丰台产业长期发展的信心和认可。(编写 李潇潇 版面设计 李琦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