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培育工业智能体聚集产业升级要素?如何构建工业智能体协同创新生态?近日,中关村丰台园联合十余家企业与机构,在北京市丰台创新中心举办“先丰九号”系列活动之工业智能生态技术交流沙龙。这场汇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兴业银行、通号资本、中工互联、百度智能云、中科紫东太初等企业、研究机构的行业对话,以“加速工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为核心,拉开了中关村丰台园抢占工业智能赛道、发展工业智能体集群的序幕。
产业根基:AI与制造业双轮驱动
“丰台区今年上半年大模型企业中标数量在北京市排第二,仅次于海淀。”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主任张俊峰透露的核心数据,展现了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强劲势头。他介绍,在今年的服贸会上,丰台园有3家企业入选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AI伙伴计划”,另有2家企业深度参与大数据领域国家标准制定,而在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评选中,园区4家企业成功入选,彰显出硬核的创新实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关村丰台园被纳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注册企业近2.4万家,科技类企业占比55%。值得关注的是,丰台园的产业增长呈现“高增速、强韧性”特征。作为1991年成立的老牌园区,丰台园聚集了34家A股上市公司、35家央企一级和二级总部,涵盖轨道交通、钢铁冶金、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中国旭阳(全球最大焦炭企业)、建龙钢铁、国联股份等行业龙头在此扎根,中车等企业从传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装备转型,形成了从基础制造到高端创新的完整产业链条。
“我们园区的‘理工男基因’让企业发展格外稳健。”张俊峰以一家玻璃检测企业为例,这家由北京理工大学老师创办的企业,深耕30年将德国蔡司挤出中国市场,占据国内玻璃检测80%至90%的市场份额,年营收达数千万元。这种“低调务实、专注硬核”的特质,为如今工业与AI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实践:多领域企业探索工业智能落地路径
在沙龙现场,多家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分享了工业智能领域的前沿实践,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勾勒出完整的技术生态图谱。
作为百度系企业代表,百度智能云展现了“软硬协同”的布局优势。百度智能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以千帆大模型平台和Appbuilder智能体平台为核心,已实现文心大模型等多类模型的开放接入,同时联合昆仑芯打造硬件支撑体系——昆仑芯P800在国内智能芯片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华为,广泛应用于政务智算中心、工业算力场景。“去年我们在丰台调研了十几家企业,今年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从算法层面提供支持,助力企业搭建工业智能体。”该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度智能云已组建专门的工业团队,聚焦生产制造、设备运维等场景,推动AI技术落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中科紫东太初,带来了多模态大模型的创新成果。据介绍,紫东太初从2021年发布全球首个千亿参数中文大模型,到今年9月推出4.0版本,已实现图文音、信号、点云等多类数据的统一表征与推理,并具备MCP函数调用、UGI智能体基础能力。在工业领域,紫东太初已与美的合作优化流体参数,在工业焊接领域实现焊缝自动焊接,同时依托中科院科学智能平台,打通100余家科研机构的科学数据,为工业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通号资本的实践则体现了央企在产业融合中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通号旗下产融平台,通号资本聚焦“四智”领域——智能轨交、智能作业、智能低空、智慧城市,在智能轨交领域占据全国大铁、普铁调度控制系统90%以上市场份额,地铁系统市场份额达30%至40%。“我们正将二维轨交控制技术向三维低空领域延伸。”通号资本代表表示,公司在西安、长沙、上海等地设有“黑灯工厂”,实现智能硬件全自动化生产,未来将围绕丰台园企业,开展产业采购与股权投资合作,推动工业智能技术落地。
生态构建:政策、资本、媒体多维赋能
工业智能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政策引导、资本支持与生态传播的协同发力。在沙龙现场,来自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媒体的代表,分别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生态共建方案。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人工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顾维玺,带来了国家级平台与政策资源。据其介绍,工信部正推进“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工作,中国工联院作为支撑单位,搭建了AI-Bridge人工智能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已汇聚2000余个解决方案、600余家企业,免费为制造业企业与AI应用服务商提供匹配服务。“我们还在支撑工信部6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大基金的遴选工作,每年投入20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可通过平台申报,获得资金与国家信任背书。”顾维玺表示,研究院还可协助企业联合申报工信部专项资金,梳理产业痛点报送至相关部门,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兴业银行则从金融端提供了“股权+并购”的创新服务。兴业银行代表介绍,今年获批国内首家银行系AIC牌照后,兴业银行已投近120家企业,涉及300多亿元股权规模,且投资无回购、无对赌、不占董事会席位。“在北京分行,我们有1000万元的股权直投权,可快速响应企业需求;针对并购退出,今年已在北京市场投入300多亿元。”该代表表示,将全力配合中关村丰台园企业的融资、融智与上下游对接需求,助力企业规模化发展。
作为唯一参与的媒体单位,央广网承担起生态传播的角色。央广网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重点媒体,将依托公信力平台,为丰台园工业智能企业提供品牌传播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我们已实现AIGC全场景应用,可为企业定制传播方案,同时借助音频、视频多端资源,细化用户画像,提升传播转化率。”
未来布局:以大赛为抓手打造全国工业智能高地
“今年是工业智能体的元年,首届工业智能体大赛已确定落户丰台。”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工业互联网委员会秘书长闫同柱在主持沙龙时表示,中关村丰台园将以此为抓手,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一观点得到了企业代表的广泛认同。中工互联作为国内首个工业大模型研发企业,其代表分享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2023年我们AI投入与产出比是4∶1,2024年实现1∶1持平,预计2025年可达1∶1.5。当前正是政策支持的关键窗口期,建议中关村丰台园在工业智能领域打造细分优势,尽快落地一批标杆项目。”中工互联透露,今年公司AI相关业务已达去年5倍,随着研发成本摊薄,明年将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张俊峰在总结中明确了园区的未来方向。“我们将紧抓‘人工智能+’行动机遇,优化产业政策,推动企业与院所、金融机构深度对接,探索数据开放与商业模式创新。”他表示,丰台园将以工业智能体大赛为品牌活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资源集聚,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从AI技术突破到制造业根基夯实,从政策资本护航到生态协同发力,中关村丰台园正以“工业智能”为新标签,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这场沙龙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技术交流,更是一次生态共识的凝聚。未来,随着更多企业、机构的深度参与,中关村丰台园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工业”融合创新的全国样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