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红墙边的幸福西城。西城区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隗斌主持。
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政治中枢、经济大区、文化名城、宜居城区,都是西城区的主要特点。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重要嘱托,落实市委市政府“五个当先锋”工作要求,奋力推进高品质现代化幸福之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连续两年以直辖市城区组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始终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立标杆、当先锋。
西城当先锋,首先是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五年来区域首都功能更加鲜明。
西城区是党中央所在地,辖区驻有副部级以上机关单位93家。我们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面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提升“四个服务”能力水平。空间保障更加充裕。疏解腾退建筑面积167.7万平方米,治理违法建设48.9万平方米,完成住宿业“关转提”105家,一般性批发市场全部疏解,常住人口规模提前完成调控目标。环境保障更有品质。聚焦长安街、中轴线、中南海“一横一纵一圈”,制定实施“三个方案”,系统提升街巷胡同、老旧小区、道路交通、第五立面,三大类、12项任务全部完成,环境秩序全面改善。安全保障更为严密。352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305处燃气管线占压隐患全部消除,484栋大屋脊住宅建筑风险全部降级,组建全市第一支1.2万人的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群众安全感常年保持在99%以上。“国之大事”保障更加高效。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大活动,五年累计投入专群力量615万人次。常态化保障更见水平。不折不扣落实各类重点服务事项1.7万件,“四个服务”工作保持全市前列。
西城当先锋,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来经济增长动能更加澎湃。
西城区是首都经济大区,经济总量稳居全市前三。我们坚决扛起“挑大梁”责任,走深走实减量高质量发展路径,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在“双控四降”、市场主体减少超5000户的背景下,综合能耗、水耗、万元GDP碳排放等保持全市最优,西城经济迈上新的千亿台阶,2024年GDP突破6000亿大关、达6038亿元,年均增长5.2%左右;经济密度达119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超55万元,均居全市首位、全国前列。
一是金融支柱稳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发展能级持续提升。金融街以不到全市万分之二的面积,汇聚“一办一行一总局一会”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家主要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总部、金融行业协会,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贡献全市近七成的金融业税收。中国资管高地建设高位起步。汇聚资管机构260余家,资管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市一半、全国八分之一。以北交所为核心的资管生态圈加速扩圈,上市公司超过270家,吸引投资者超800万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中国证券登记结算2家公司承办的债券发行和登记托管债券占全国近80%。在国际知名财经媒体IPE(欧洲投资与养老金)发布的2025年“全球资管机构500强”榜单中,西城8家机构入围且均在前300名,占全国57家入围机构的七分之一。金融街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金融街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性金融对话平台,已连续举办十三届,“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作用愈加鲜明,去年参会外籍嘉宾比例超40%、创历史新高。
这里向大家做个预告。经国务院批准,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将于10月27日-30日举行,主题是“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形式、氛围、国际化水平都有新的提升,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二是多元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亮点纷呈。以中关村西城园、金科新区、中国数据街等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与核心区定位要求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金融科技爆发式增长。金科新区六年时间完成楼宇改造43.4万平方米,汇聚头部企业269家,注册资本金超1400亿元,产值跃升至千亿级水平,税收贡献是疏解前的36倍。数字经济蓄势勃发。汇聚核心产业企业超2600家,其中人工智能企业400余家,智能数据标注基地、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启动建设,首个全国性“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成功运营,三大通信运营商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部落地西城,数据要素综合实验区入选项目全市最多。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11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以上。“两区”建设持续发力。纳入市级项目945个,总金额7682亿元,新增预计投入资金、项目平均金额、落地项目金额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在上个月闭幕的服贸会上,西城预筹金额突破16.5亿美元,同比增长71.5%,金额完成率全市第一。
三是发展环境提质,高水平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化国际化,“服务包”企业增加至千家、服务满意率99.9%,离境退税商店266家,国际学校、医疗设施持续增加。出台产业支持政策18项,“十四五”以来兑现资金62亿元,设立200亿元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国资国企布局加快向高精尖服务业转型,房地产业占比由66.1%下降至44.9%。高能级发展平台持续搭建,发布实施“梦想伙伴、出海领航、AI生态”央地合作三项计划。人才支撑保障进一步强化,与清华、北大等25所知名高校共建发展联盟,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05.4万,占全市八分之一。招商服务体系不断拓展,设立欧洲投资贸易服务联络站和瑞士、卢森堡、阿联酋等13个全球招商联络站。
西城当先锋,载体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五年来城区面貌焕新提质。
西城区是老城区、建成区,人口密度达2.16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达30.8%。我们立足区情实际,锚定核心区控规蓝图,下足“绣花”功夫,精心精细打理、装点城市。
一是以系统化规模化城市更新提升综合承载力。完成道路大修84条,拆除护栏153公里,入地架空线20.6公里。根治350座供热设施隐患、895处积水点,落地海绵城市项目669个,建成标准应急避难场所20处,近年来经受了多次极端天气考验保持平稳运行。平安大街、地外大街、德内大街等4条标志性大街全部提升、旧貌换新颜,西单-积水潭桥这条老街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即将整体亮相。改造老旧小区148个、268万平方米,平房院落退租4713户,片区单元式、整院退租式、共生街区式等多种更新模式蹚出新路子。全市首个原拆原建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桦皮厂8号楼,获得李强总理“好房子”肯定,烂缦胡同、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等17个项目分别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项目”。
二是以高水平“美丽西城”建设实现环境更精致。坚持蓝天净土绿水系统推进、河湖林路一体美化,PM2.5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改善33.8%,“九河十二湖”断面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稳定在10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9.98%、稳居全市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四年保持良好水平。漫步西城,238条精品街巷、878条优美街巷、150条慢行林荫道路、5条城市画廊、2.2公里滨水绿道纵贯全区,94个各类公园、187个最美院落、6处城市森林点缀各处,习近平总书记“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的嘱托在西城成为生动的现实。
三是以打造多层次活力中心体系推动老城焕新生。系统改造升级西单、大栅栏、地安门等传统商圈,着力培育提升金融街、西外等新商圈,西单大悦城、北京坊获评“全球首发中心”,累计引进“首店”328家。今年5月份开业的中海大吉巷,总体量36万平方米,引入品牌118家,首店、定制店占比超50%,开业当日客流超20万人次,首月营业额超8700万元。建成53个“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实现263个社区全覆盖,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试点区。谷子经济、甜蜜经济、新国潮、泛动漫等活力涌动,今年上半年社零额实现317.9亿元,增速高于全市5.9个百分点。
西城当先锋,特色是文化传承弘扬,五年来古都新韵更有魅力。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肇始之地、千年大运河北端点。我们坚持以赓续文脉为己任,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与城市共生、与生活共享、与产业共融,连续20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区。
积极促进历史文脉与时代风华交相辉映。高标准完成21项中轴线申遗任务,腾退安徽会馆等文物41处,腾退面积达4.7万平方米。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20个,推出中轴线特色旅游线路8条。西城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至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不可移动文物372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0项,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我们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凝练“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的文化标识,打造“六张文化金名片”“三大文化会客厅”,“会馆有戏”、老舍戏剧节、白塔夜话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今年“海棠诗会”吸引5大洲4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参加,“丁香诗会”征集了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篇作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西城贡献。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区拥有备案注册博物馆、类博物馆40家,图书馆51个、实体书店132家、“悦读湾”57个,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2.6平方米,是“十三五”末的2.4倍。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4万场,吸引6628万人次参加。实施“文化产业十条”,每年投入1.5亿元,14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家电竞研究院、中国动画学会、中国(北京)动画周等相继落地西城。积极推进“演艺之都”建设,营业性演出票房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天桥演艺区汇聚各类剧场14个,天桥艺术中心年票房近3亿元。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收入达到1147.7亿元。
西城当先锋,底色是增进民生福祉,五年来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七有”“五性”监测评价连续两年全市第一,12项指数中,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便利性、安全性等6项全市第一,接诉即办实现“四连冠”。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万元,居全市首位。
西城教育继续保持领跑。保持每年百亿投入办教育,新增中小学位6.4万个。21个教育集团、1个小学精品校联盟覆盖全区101所中小学,19所“小而精”“小而美”特色校经过连续四年的建设,软硬件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口碑全面提升。“双减”工作列入教育部全国推广案例,小学生近视率连续四年下降,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良率连续四年提升,获评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健康西城”服务水平保持领先。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09家,其中三甲医院13家,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分级诊疗”体系持续完善,医联体覆盖率100%,11家区属医院全部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4.5人,较“十三五”末增加13.4%。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新增体育场地103.7万平方米,相当于人均增加约1平方米。金融街杯体育季、河之端龙舟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超百万人次参与,经常健身居民占比67.4%。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千人养老床位达到7.8张,较“十三五”末增加3.6张;挂牌“父母食堂”355个、累计助餐量达502.2万人次;完成普惠式居家适老化改造5658户,安装“一键呼”5万余部,已帮助700余名突发紧急情况的老人化险为夷。普惠托育持续提质,普惠托育机构49处,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全区提供托位370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全市第一。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以内、全市最优,每年至少帮扶1.1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连续四年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的目标,2024年达到98.3%,连续十年获评充分就业区。
全面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幸福之城,是西城区立足新征程的使命担当。我们将踔厉奋发、不懈努力,以打头阵、当先锋的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向民族复兴的大国首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