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打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去上班;公园里,垃圾可以由无人清扫车进行清理;网购下单,商品搭乘无人配送车准时送达……这是北京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的一个缩影。
2018年12月20日,一则关于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通知对外发布。这则通知是《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该方案指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领先城市。
3年来...
编者按:人工智能并非“生而知之”,它也需要通过启蒙教育来“开启灵智”。启蒙阶段的教学质量,决定了这位“蒙童”的最终成长。清华大学开发的这套算法模型中,第一个模块就对应机器的“启蒙”阶段,教学所用素材是基于专家经验清洗和预处理过的大量事故数据。前期建立的数据标准越是全面和准确,后期机器预测结果也就更趋精确与科学。因此,这个阶段的数据梳理工作至关重要,牵涉到专家们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付出。而成长后的人工智能,基于...
7月6日,记者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汽车3.10亿辆,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
据了解,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去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相比增加110.6万辆,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19...
编者按:氢燃料电池是解决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一种可行方案,但是由于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留给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落地的时间不多了。有国外学者悲观预测,氢燃料电池注定难以在交通运输中发挥主流作用。不过,我国政府对这种清洁能源从不轻言放弃,一直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得益于低碳绿色科研基金的支持,香港科技大学研发团队改良催化剂配方,大幅降低氢燃料电池成本,更刷新氢燃料电池发电耐久性的世界记录,为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落地前景带...
当自动驾驶车辆越来越多地从科幻电影开上城市道路,如何提升其安全性?科学家们为此做了诸多探索。近日,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创新展览——2022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主动多模态感知的移动作业平台”项目获得金奖。该项目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国汽智联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团队完成,通过突破多传感融合技术,让自动驾驶车辆能“看清”300米远的障碍物,定位精度可达1厘米,以此为自动驾驶的...
位于顺义区顺兴路9号的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顺义)是在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北京市政府支持下,首个在顺义建立的国家级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多年来,该检验检测中心为北京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正在加紧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测服务平台”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顺义)外景。
该检验检测中心设...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了首块可扩展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光子芯片,每秒可对20亿张图像进行直接分类,而无需时钟、传感器或大内存模块,有望促进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
模仿人脑工作的深度神经网络现在通常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提供支持。目前数字芯片上的消费级图像分类技术每秒可执行数十亿次计算,速度足以满足大多数应用,但更复杂的图像,如识别运动物体、3D物体或人体显微细胞分类仍...
首批功能型无人车标准验证自动驾驶功能场地测试近日落幕,多家企业的无人车产品参与测试。来自北京经开区企业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功能型无人车企参与其中。
此次验证测试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 联盟)创新应用工作组、功能型无人车专项工作组组织开展,由北京理工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院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测试团队,先后对东风悦享Shari...
近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IEC/TS 62565-5-2 (超级电容器电极片—空白详细规范)由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电工产品与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 113)对外正式发布。
该标准是超级电容器用电极片的首个国际空白详细规范,详细梳理了电极片影响器件性能的化学、物理、结构和电化学关键控制特性及其相应测试方法。
电化学电容器以其超快的充放电能力、长循环寿命、宽工作温度范围、高安全可靠性和低维...
为缩短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科学家一直在积极寻找新方案。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以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锂离子电池在6分钟内充电60%。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难以兼得
当前,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因节能、环保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远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