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卢洁团队在《自然—通讯》刊发的一项研究表明,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开发一个可实现头颈CTA血管分割的后处理系统,可自动完成头颈CTA血管重建,通过人工智能(AI)自动去骨,在提高精准度的同时,可避免二次扫描,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目前,临床上完成头颈CTA的图像后处理主要依赖技师手动勾画重建,平均一个病人的后处理约20~30分钟。随着头颈CTA检查数量不断增多,后处理重建技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同时,...
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搜集环境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判断个人行为,环境智能可应用于老人护理、重症监测、无人贩售等多个场景……
利用摄像头对手术过程进行高清视频采集、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监测、为心理疾病提供连续且经济的症状筛查方法……人工智能正在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不是人们熟悉的机器人,而是与我们身边的整体空间、设备融合建立的环境智能。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飞飞联合斯坦福医学院教授阿诺·米...
9月26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普外中心减重病房里,一位38岁的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经可以下地行走。该患者的手术由达芬奇机器人“主刀”,是城市副中心的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这位女患者多年受肥胖困扰,还因此患上了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此前,她曾尝试过多种减肥手段,均不见效。她来到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普外中心主任张忠涛的减重代谢团队决定为其进行袖状胃切除加胆囊切除术,以实现减重目的...
近日,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称,人工智能可以加速3D打印生物支架的开发,从而帮助伤口愈合。计算机科学家LydiaKavraki领导的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了支架材料的质量,并能给出打印参数。这项研究还发现,控制打印速度对于制造高质量植入物至关重要。相关论文刊登于《组织工程学A》。
研究合作者、该校生物工程师AntoniosMikos一直在开发生物支架,以改进修复颅面和肌肉骨骼创伤的技术。他开发出一种骨骼状结构的生物支架,可以作为损伤组织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AI)、大数据、5G、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抗疫充满了智能“范儿”。
近日,由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需要AI、大数据、5G与现代医疗的融合共进。
“大数据是互通互联的基础,我国能否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并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是我国医疗水平走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年轻...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诞生出一系列领先世界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从8月3日起,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创新成果》第二季,向您介绍这些优秀的创新成果,讲述这些成果诞生背后的扎实工作。
当今,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研究十分活跃,应用也日趋广泛。日常生活中,有扫地机器人、早教机器人……工厂车间里,有运输机器人、作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用型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是...
动动手指,刷刷屏幕,在家里就可复诊、开药,还有专人送药上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属医院中已有8家医院开通互联网诊疗及送药到家服务。目前,市医院管理中心统一部署开展互联网诊疗全程化药学服务,患者线上诊疗也可享受与线下诊疗同等水平的药学服务。
互联网诊疗中,市属医院启用了用药安全远程“智能审方”。“智能审方”综合考虑医院专科的用药规则与患者精准用药的需求,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药物过敏史、检验指标等各项信息,运用...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由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同济、武汉中南医院等医院联合研发完成。目前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投入使用,有利促进了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机器相对于人类,它不知疲倦,且有一个非常强的智慧聚集能力,它把我们前期训练的大量的专家标注过的样本浓缩起来,指导咱们一线的诊断。”
——王少康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在北京市科委项目支持基础上,结合新冠肺炎诊断...
同时,这些设备还和疫情分析大数据云平台对接,转换为疫情态势感知、远程指挥、迁徙分析等大数据业务,为城市整体疫情防治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服务。
“人工智能测温设备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首先把测温测准、测快、测安全,另外形成大数据的分析,帮助防疫部门去预测疫情的发展。”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赵勇
人工智能识别测温设备由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完成,目前已经在北京的火车...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只需要2—3分钟就能完成靶区勾画,为肿瘤放射治疗提供精准、高效的方案。7月28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消息,该院人工智能靶区勾画平台(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平台)运行一个月以来,已辅助临床完成头颈部肿瘤、盆腹部肿瘤等靶区勾画200余例。通过人工智能+专家审核,提高靶区勾画的效率,帮助医生更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也让更多肿瘤患者受益。
7月初,56岁的王先生不幸诊断出鼻咽癌。由于鼻咽位置特殊,对于放射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