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教授杨清华团队基于我国第37次南极科考“雪龙2”号船载走航式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揭示了海冰如何影响南大洋海冰边缘区海域与大气之间的甲烷交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与副研究员朱井义团队直接观测到量子点-有机分子构成的杂化自由基对的量子相干特性,并实现了三线态光化学产率的高效磁场相干调控。
记者从7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
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
1月7日04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来自该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采用多种古强度测试方法,成功获得月球20亿年前的磁场信息。研究显示,月球在20亿年前存在一个较弱的磁场。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京津冀地区建立了一套地空天碳监测系统,实现了区域内碳源、碳汇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近日,基于该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发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6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科创热榜每日榜单形成的一周科技记忆,我们推出《一周前沿科技盘点》专栏。今天,为大家带来第124期。
一项对数十万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进行的分析显示,“早熟”科学家的数量在过去几年出现了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