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动员首都科技工作者组建区域科技服务团和产业科技服务团,服务区域创新生态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相关项目已启动申报,申报截止时间为8月27日12时。
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卫红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新型电活性聚合物的多功能机器人,有望满足复杂结构和极寒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当植物面对干旱、缺“营养”的恶劣环境时,它们如何自救?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获悉,8月1日以来,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四川省气象局部署下,该集团自主研制的海燕Ⅱ型无人机已高质量完成5架次成都世运会气象保障任务,成功获取关键气象数据,为赛事精准预报装上了“气象天眼”。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日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借助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观测到编号为FRB 20240304B的快速射电暴。
与人工智能(AI)强强联手的智能机器人,正以惊人的方式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它们既能胜任高危复杂的特殊任务,又能深入人类难以触及的极限环境。
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突破性方法,可制备出毫米级晶粒、镜面般光滑的石墨薄膜。
清华大学8月12日发布,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苑克鑫团队提出了玻璃态组织透明化技术,首次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整体转化为“玻璃态”,使其在不被破坏、无形变前提下,将原貌的三维结构呈现在镜头前,为科研人员装上“透视眼”。
当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诞生了。
记者8月12日获悉,9月10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期间,首钢园3号馆将举办“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